据《澄城地方名志》载:西观村因处午西寺《观》之西而得名。起源于金代以前,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唐代至清代,有进士4名,举人6名。举人、知县7名。素有''下了醍醐坡,西观的秀才比驴多"之称。曾经七世韩逢为敕赠徵侍郎。八世韩一良,明户部给事中。十四世韩亚熊,壬午(1822年)联捷进士,胶州知州。除此之外,名吏、富商举不胜举。在不同的年代,为家乡修庙立寺,筑楼建庵。举行盛大的敬神祭祖大典,并把皇城和官府的礼教和习俗传播到乡村。西观花烛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使用、绵延、发展和传承下来。花烛的制作人可追溯到民清时代,集中在西门巷(三队),也可能就是制作花烛的源头就在于此。韩树群是制作花烛的高手,因两个儿子在外工作,所以没有再传下来。韩延庆,心灵手巧,通过看了韩树群制作花烛后,便自制模具,学作花烛,结果技高一筹,子未承父业,模具珍藏家中。韩耐久从父辈手学得此艺,并传承给其子韩回林,韩回林再传承给儿子韩天文,韩天文现在是西观村唯一会制作的人,可谓花烛世家。制作花烛的设备为:铁锅、铁勺、火钳、烙铁、火炉、模具等专用工具。模具用精制密度的老砖而成。材料为:原始为黄蜡,后改为石蜡、松香、颜料、麻杆、棉花等。工艺流程:制作花芯,选不足一米的麻杆,先用棉花缠作烛芯。然后将石蜡放在一个小火锅内,用火炉加热融化后加入红颜色,倒入套在上大下小花芯的模具里,待冷却后取出模具,竖立插入在一个较稳定的物体上。制作花瓣、花叶、花枝,一般为红花、黄花、白花、蓝花和绿叶。花型有梅花、菊花、啦叭花等。按照不同颜色的花型花瓣,用一锅一色加热融化石蜡,放入颜料,倒入不同的模具之中,待冷却后取出模具。粘接组装,将各色花瓣、绣球、叶枝用松香粘接在花杆上,进行装扮修饰。制作加工过程中很讲究技术,石蜡的稀稠浓度要适当,颜色调配深浅要合适,火候温度要适中,花的外沿要精细。总之,心要有一定的灵犀,才能一点通;手要有熟炼的技术,才能操作到位;要有一环套一环,环环紧相连的工艺流程,才能保证出精品,塑造出民间奇葩的艺术品。
西观村是大村大族,人文盛地,庆典祭祀用的蜡烛,不同于一般只燃无花型的普通蜡烛,而是精心加工制作的花烛,彰显大气、多彩、庄重、富贵、吉祥之意,具有皇家风彩。特别是举行喜庆大典,置于庭堂庙宇,竖如华表。真是蓬门生辉,龙凤呈祥,犹如蜡雕,又似彩绘,十分罕见。因花烛系易损品,不好包装和携带。所以,仅流行于铁镰山一带。尽管,美名远扬,只能望烛兴叹!现在,韩天文在原村部里收藏古玩,办起了家庭民博馆,也带作花烛。作为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妨有机会领略一下花烛的艺术魅力。
西观花烛一一民间艺术上的奇葩 西观花烛一一民间艺术上的奇葩 西观花烛一一民间艺术上的奇葩 西观花烛一一民间艺术上的奇葩 西观花烛一一民间艺术上的奇葩 西观花烛一一民间艺术上的奇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