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文生“巧”

读文生“巧”

作者: 人人都是写作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1-13 11:21 被阅读0次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课文《卖油翁》,告诉我们“熟能生巧”的道理,老翁不断练习、熟练掌握油滴入壶而不漏的技巧,“熟”的是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能从中取巧,不同于老翁的是,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技能,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

    语文课堂是灵动的、未知的、创造性的,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效果都不一样,教学中的“巧”从哪里来?一般在观摩优秀老师,尤其是大型比赛课、展示课的老师中,我们往往惊叹该老师的奇思妙想,某个环节构思得巧,某个问题的问得巧,某些知识点联系得巧,某个板书设计得巧,某种教学方法用得巧,诸如此类。在羡慕佩服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优秀老师的共同点,他们都专注于文本解读,文中能生“巧”。

    我是一名普通中学语文老师,虽不能与名家大师相比,但在日常教学中忠于文本,解读文字密码,感知语言、文化的魅力,踏踏实实教语文,偶有取巧,以下为教学札记:

    巧用书下注释切入诗题

    备课王维的诗歌《使至塞上》,王维是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我发现书右边的注释绝大部分都有“边塞特有的地名/官名/山名……”且诗题也是“塞上”,于是我决定扣住“边塞”一词,作为这首诗的切入点。

    1、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首边塞诗的印象,我首先让学生回忆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再补充诗人山水诗作如《竹里馆》,《鸟鸣涧》,《山居秋暝》,引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而本诗从题目上直接看出是一首边塞诗。

    2、指导学生结合书上10个注释的理解,找出诗中体现边塞特点的字或词,并说出其含义。交流结果是:“属国、候骑、都护”是边塞特有的官名人员;“居延、胡天、萧关、燕然”是边塞特有的地名;“问边”,交代了事件,点题“使至塞上”;“大漠、烽烟”是边塞特有的景物。提醒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原文中标注。

    3、学生质疑“汉塞”应理解为汉朝的边塞,而王维是唐朝的,如何理解?我解释道:中国历史上有两大王朝是最为繁华鼎盛时代,学生都能答出来是汉朝和唐朝,所以这里的汉塞其实就是指唐朝的边塞。

    4、对于“归雁”,有学生纠结于大雁春季和夏季都能北飞,这是个细节,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使者出使的季节在春季,不是夏季?有前文的“征蓬”可看出,能吹飞的必然是刚刚过冬,春天还未生发长叶的枯草,明确春季。

    5、赏析“长河落日圆”的“圆”字,我提问:为何我们看到的落日不是圆形的?学生从窗外看去,因为有高山、树木、楼房的遮挡,而沙漠浩瀚无垠,正体现出视野开阔,意境雄浑的特点,圆形的落日犹在眼前,拉近了距离,自然有亲切温暖之感。

    6、律诗讲究起承转合,其首联尾联一般点题或揭示主题情感。首联起笔叙事交代事件,“单车”二字引出出使原因,表达孤寂抑郁情感,颔联承接上联,用比喻的修辞,景中抒情。颈联,转为写景,诗中有画,苍茫之感,尾联照应首联叙事,暗含唐朝边塞战事频繁。

    巧析作文题目的奥妙玄机

    学生现在作文不善于思考、审题,拿到作文题目,提笔就写,其结果重者跑题零分,轻者文不达意,及格尚难。如何审题?其实出题老师实在用心良苦,作文题目中就暗藏玄机。

    第四单元测试卷的作文题目是:“你        的样子真美”,这个题目对于学生比较好写,人人有话可说,但批完卷子,发现高分寥寥无几。我引导学生写前先想一会,学生问想什么?怎么想?

    “你”,确定了写作对象。是一个具体的、独立的人,而非其他群体事物。“你”可以是父母、亲人、老师、朋友,甚至是陌生人。

    “          ”,确定了写作内容。半命题作文这个空应该填什么样的词?学生总结为动词或形容词,这样能使整个作文题目读起来通顺完整不别扭。如“努力、认真、奔跑、拼搏、讲题、弯腰、微笑、快乐”等。

    “的样子”,确定文中要有描写。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辅之以场景、环境的描写。

    “真”,确定文中要加强抒情。“真”体现的感情程度很深,可用标点符号、修辞、人称转换、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等方式。

    “美”,确定文章主题。“美”不仅仅是形象美,外在美,“美”应该是写作对象的精神内核,对自己的启发影响等。学生要写出美在什么方面,并在作文适时中点题。

    一次作文题目的示范,学生赞叹作文题目出的巧,出题老师的心思巧,实是语言文字的妙。

    巧用板书解码昆虫世界

    《昆虫记》是八年级上册中学生必读篇目,早在学期初就布置读书任务,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并做好读书笔记。然而,学生对于满纸各类昆虫的文字并不感兴趣,读起来十分乏味。课文《蝉》作为该名著学习引导的篇目,我反复阅读,寻找课堂教学的巧妙点,让学生感受到这部作品的趣味,作家的敬畏,以带动学生阅读整本《昆虫记》。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学生利用旁批进行批注,上课前我发现很多学生直接把练习册上的板书誊抄在课文空白处,说实话,那个板书内容层次确实是很清晰,但实在繁复,字数较多,新式中规中矩,像一个模板刻印下俩,从直观上很难感受到“蝉”一生的艰辛历程,也难体现作者对科学的执着热爱。

    文章第一部分是“蝉的地穴”,隐藏在地下的幼虫建造地穴,在地穴中活动,最后从地穴洞口爬出,在地面树枝上完成最重要的“蜕皮”,最终长大成虫。蝉成虫后,在夏季不断鸣叫,声音聒噪,被作者喻为“统治者”,接着产卵,繁殖后代。

    读文生“巧”

    文章第二部分是“蝉的卵”,蝉在地面的树枝上产大量的卵,以保证存活量。在还是卵的时候会遭遇天敌“蚋”的灭族之灾,在卵刚孵化成幼虫时,又将面临第二次危险,恶劣的环境依旧会让弱小的幼虫承受灭顶之患,幼虫是聪明的,选择隐藏在地下软土中,殊不知这一藏竟是四年。

    我的板书设计中,中间一条线分为地面和地下,从地下蝉的地穴开始,爬出地面蜕皮,长大成虫鸣叫,接着产卵,最后隐入地下,这就是蝉的一生,是作者笔下的一生,箭头代表生命的循环,地上地下的分界线和关键因素事件直观呈现,一目了然。

    地下的“四年”和地上的“五星期”我用红色粉笔标注,时间上明显的对比,体现蝉一生的艰辛,短暂的生命,蝉用鸣声(我把鸣叫改为歌唱)歌唱,那聒噪声是对生命的欢愉,从而引出“生命”,而作者是怀着敬畏生命的态度去观察这些昆虫,适时插入作者简介,他人的评价,感受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一切水到渠成。

    在这个板书的引导下,学生对《蝉》的内容、结构、作者的情感,写作手法都很清楚,并有了知识体验,在此基础上,再品读描写蝉的文字,必能咂摸出其趣味来,如“统治者”“做体操”“伸伸腿”“可怜的母亲”……

    巧换主语多角度理解内涵

    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梦回繁华》是本单元一篇自读文章,看题目,与其他三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不同之处在于,标题并没有直接指明说明对象,而标题的含义是本课学习目标之一,“繁华”一词也是我教授此课的切入点,其他环节不再赘述,对于标题的含义我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标题前面加主语的方式解析,即“  谁  梦回繁华?”

    “南宋人民或北宋遗民”,这在课文第二段中可见,“南渡的北宋遗民因怀念故土,梦回繁华”,解题又扣题,进而我插入历史简介,引导学生,此时的百姓是想回到北宋没有战乱,天下太平的繁华盛世,自然引出渴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有学生说道,但很快反应过来,张择端也是北宋遗民,意义同上。

    “毛宁”,这篇课文的作者,作为一位艺术工作者,会怀着怎样的感情写这篇文章,既然是说明文,文章标题为何不直接写为“清明上河图”?作为当代的艺术家,回望我国古代灿烂的文明,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呢。

    “读者”,即正在学习的此文的师生,此时当我们读这篇文章时,又当有何感想启示呢?北宋的繁华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幅美丽画卷,它是过去 ,但它还有未来,在座的少年,我们还将继续传承与弘扬这种繁华,珍惜文化瑰宝,不让它成为类似圆明园的遗憾。

    以上四个例子,我在课堂中的使用效果较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备课过程中,第一遍,看清文章;再备,看懂文意;再想,与作者打通心灵。文本解读是硬功,是老师链接学生与作者的桥梁,再广再深的内容,更需要教师深入浅出,用巧心思,巧设计,去引导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没有天生的设计家,就看谁沉得下心,读文读得深,钻得透,就像肖培东老师那样浅浅地教语文,就像王玉桂老师那样实实在在教语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文生“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pg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