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捏作,是江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一种民间装饰技艺,它集雕塑、绘画、泥塑于一身,融入了深厚的民俗文化,浸润了浓郁了乡土气息。主要运用于传统砖木结构建筑的屋顶、戗角、影壁、牌楼等部位上,起到整体提高传统建筑艺术效果的作用,在2017年入选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捏作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之初,在殷墟出土的古建筑遗存中已经有“捏作”制作的工艺品雏形,自那之后,捏作便开始不断发展融合,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并一直盛行到今天。捏作的材料主要由:石灰、砖瓦、稻草、铁丝等组成,到了近现代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用材也成为它的主要材料之一。嘉定捏作的主要色调则有青、灰、黑、白等,这是因为素雅的捏作可与江南地区优美自然环境相互映衬。
由于捏作作品不耐严寒,因此捏作的流行区域主要在江南地区,如华北、东北地区只能用琉璃装饰件,因为捏作制品会因气温较低被冻裂。其次江南地区的人文环境,追求细腻活泼,不宜使用模具成批制作,适宜控制。由于明清时期经济江南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民居装饰的工程量增大,流行于徽州地区的砖雕作品由于制作所需的时间较长,价格又较为高昂,无法赶工期,因此这时捏作作品几乎达到巅峰。
无论是庄严肃穆的庙宇殿堂里还是细腻淳朴的传统民居中都可以嘉定的捏作作品。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距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改建,有“吴中第一”的美誉。现存有大成殿、东西两庑、明伦堂、当湖书院、仰高坊、兴贤坊、育才坊等众多古建筑。
庙前学殿街上的三座牌坊,分别为始建于南宋淳祐九年的“兴贤坊”、元至正十三年的“育才坊”与明正德元年的“仰高坊”。三座牌坊坊名寓意深远,展现儒家学问博大精深,又流露举才任贤,兴办学问。建筑碧瓦朱甍,挺拔屹立。均为砖木结构,下部是粗约两人合抱的金山石柱。上部是重椽的小青瓦屋顶。在屋顶两面垂脊的两端,四位真人,两两相对,相传是主管文运的魁斗,主管文运。
步入孔庙,在大成殿屋脊的两端饰有砖制的螭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并安有扇形剑。螭吻——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最喜欢四处眺望,它形似鱼尾,张牙舞爪,常饰于正脊上,它又属水,把它放在屋脊上可当作灭火消灾的“镇物”。为了怕它吞下整条屋脊或逃走,故都有一把三戟兵器将它镇住。螭吻的下面饰有狮子,垂脊的端部也饰有狮子。而在两条垂脊的前端则塑有狮子,狮子是古人认为可以起辟邪的瑞兽之一,可以带来祥瑞之气,同时狮子的威严之气使其可以达到镇宅的功能,因此狮子经常出现在寺庙道观中。
坐落于嘉定东大街的城隍庙,是嘉定如今宗教建筑中最为庞大的一处古建筑,自明代迁此后,经多次修建。城隍庙主殿,屋檐上塑有八仙,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他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代表了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与城隍庙作为地方道教建筑的主题相匹配。屋脊的正中则塑有盘龙,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在城隍庙屋脊塑有龙脊,又展现了此地是威严神圣之地,不可亵渎。垂脊的两端则塑有星君,一个面容慈祥身背宝剑,一个手弹琵琶,庄重典雅,他们通过虚无玄妙、体性自然的形象,具有超自然的法力,是自然的人格化和神格化。而城隍庙里的60甲子神,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祇,共有六十位,他们有的威严有的慈祥,代表了每年的太岁神,是捏作艺术大件作品中的代表之作。
文昌阁,是今汇龙潭公园的西大门,安置有两处捏作漏窗,分别为“百乐”与“松鹤”二图,“百乐”图由柏树与梅花鹿组成,以嘉定方言中“百乐”为设计灵感,“松鹤”图则塑有丹顶鹤,一只立于松枝一只徘徊于松间。
园内又有一座坐东朝西的打唱台,又名“百鸟朝凤台”。这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结构建筑,最为吸睛的莫过于打唱台上金碧辉煌的花板,上面雕刻有多出三国戏名,还有不胜枚举的车马旌旗、强将勇卒、狮子、凤凰、双龙戏珠等一个个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木雕图案。屋顶垂脊塑有两出三国戏名的塑像,造型古朴;歇山顶两侧山墙则是捏作浮雕,他们展现了捏作艺术的高超手法,与打唱台木雕三国戏名所匹配,与木雕图案共同丰富了打唱台建筑的完整性。
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猗园,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嘉定捏作艺术更是在这座秀丽的江南园林中绽放出一朵靓丽的奇葩,园内的捏作作品拥有种类繁多、意义颇丰,更不乏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捏作作品。
在梅花厅边的长廊中有一组以明末奴仆索契为主题的捏作浮雕,具有高度的文学和写实意义,展现了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时期,风起云涌的社会情境和满清入关民族矛盾,这一时期的南翔也不例外,根据《南翔镇志》记载:“申酉之际,分兵构乱,三子被歼,时宜之客金陵,及归,已无家矣。”当时的园主李宜之作客南京,家中奴仆乘机造反,要求退还卖身契文,以获人身自由。遭到李宜之家属的严厉拒绝后,奴仆们愤怒异常,将李宜之的三个儿子全部打死于南厅内,搜出卖身契后便投奔了起义军。从此古猗园内的南厅又有一个忧伤的名字——“难厅”。
坐落于鸳鸯湖九曲桥北的缺角亭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又名“补阙亭”。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三省,由朱寿朋、陈少芸等爱国人士发起集资,在竹枝山顶建纪念亭以志国耻。
缺角亭东南、西南、西北三只翘角被塑以了三只高举的拳头,而东北独缺一角象征东北三省沦陷,表达了南翔人民义愤填膺对抗战到底、收复失地的决心。
园内的鹤寿轩,由两座方形建筑相连交叉,前后参差,形成传统吉祥纹样的方胜图案,轩顶塑有寿桃,寓意长寿,设重檐,十四只翘角塑有昂颈的仙鹤,翘角下部塑有蝙蝠,口衔花篮。轩名取自:《淮南子》“鹤寿千岁,以极其游”。捏作装饰与轩名相互映衬,又点名“白鹤南翔”之意。
捏作作为一项民间手工艺,自然离不开传统农耕社会的浸染和升华,与庙宇殿堂相比,民居建筑的捏作风格质朴但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通常有历史人物、祥禽瑞兽、植物山水、建筑等。受主人喜好与传统习俗、等级制度的影响较大。
仪门,是嘉定传统民居中最重要且装饰最精美的建筑部位,也是捏作展现的最佳场所。主要集中于挂落、兜肚、上、下枋等部位。
现存的仪门大多经历了岁月的侵蚀,大多的装饰都已剥落,但残留的部分如一位满脸沧桑的老者风韵犹存。在嘉定城南不远的石冈老街挺立着一座题额为“鸟革翚飞”的仪门,上枋左右两端是泥塑的“凤戏牡丹”图案,凤凰是百鸟之王,是人们心目中的祥兽瑞鸟,牡丹素有花中之王,富丽堂皇大气雍容,象征富贵吉祥。在图案的两侧刻画着质朴的回纹勾。仪门中枋的兜肚则都已腐坏。下枋的“狮子绣球”捏作也已残破,但捏出的浮雕绸带仍十分飘逸。
望新老街杨氏住宅内的仪门上枋,捏塑有浮雕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图案,松之坚韧、竹之刚毅、梅之高洁,历久而弥新,仿佛诉说着过去杨家人的读书识礼、和妇人坚贞守节的品格。
嘉定农村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歇山式,歇山的山墙呈三角形,成为了较好的装饰部位,在马陆镇的北管村蔡氏住宅歇山山墙捏作“大象万年青”,最下端塑有两头大象,大象长而有力的大鼻子、如铜铃般的眼睛、肥大的耳朵、尖锐的獠牙都被描绘的淋漓尽致。象背则驮负着一方泥塑卷轴,内容毁于十年动乱,在卷轴的上方则是枝繁叶茂的万年青,是主人对新宅建成后家庭吉祥如意,万象更新的美好愿景。正埭与厢房之间屏风连脊则用捏出回纹卍字,在屏风连脊两端分别捏出“金玉”“满堂”四个字,寓意高大的厅堂内能够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四条垂脊则捏出素雅的博古花卉与之相称。
戬浜地区大裕村的徐氏住宅西侧山墙捏出“如意、花瓶、蝙蝠、轴额”等法器与动物。如意是传说中的宝物,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的美好愿望;花瓶则谐音“平安”,与如意一起暗喻平安如意;蝙蝠则通“福”,倒挂的蝙蝠小口微张,挥舞的翅膀携有枝叶,寓意到来无边的福气。由于上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盛行湿润的东南季风东侧山墙塑有的捏作,已经有所残破剥落,但其“狮子滚绣球”的主题依稀可辨,狮子滚绣球寓意着消灾、驱邪、所俗话说:“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表达屋主对日后生活富足的向往。
徐行石皮村张氏住宅山墙,捏出的“暗八仙”及“一苇渡江”的浮雕。唐行连俊村孙氏住宅的山墙捏出“盘龙、仙鹤”等等。
墀头,是山墙伸出至檐柱之外的部分,突出在山墙的边檐,用以支撑前后的出檐,承担着屋顶排水和边墙挡水的双重作用,就在这么一块小小的空间内,捏作也可以大做文章。在娄塘中大街20-32号的住宅里,墀头上被巧妙的安置着一直口含铜钱的蟾蜍,蟾蜍也是远古神物之一,寓意吉祥,还有招财进宝的含义,因此也被称为招财蟾。原来该处住宅为经商人家,建筑结构则是前店后宅的布局。此外墀头上还经常塑有四时花卉、暗八仙等程式化而又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捏作也开始融合入了西方的元素,在南翔生产街的王氏住宅,外侧仪门门头的装饰捏作,是典型的巴洛克式穗花装饰,而内侧的仪门仍是传统的中式仪门,呈现出东西方互相交融的景象。和平街王梅百住宅、生产街池氏住宅的山花、黄渡星塔村周氏“种德堂”住宅的脊饰等都是典型的西洋式捏作装饰。
1949年后,作为收集存放广大劳动人民粮食的的仓库,也加入了捏作,在一些村委会、农村仓库的山墙上通常塑有五角星,留下了特殊的历史印记。从现存遗留的几处捏作作品可以知晓捏作的主要流行地区,在嘉定的南翔、马陆、方泰、华亭、徐行等地。
从嘉定地区的捏作流露出江南地区百姓的朴实纯真、乐天向善,以及表现对生活的美好祈愿,是古代社会情感的物态化表现,看似丰富的题材选择,却又是社会形象的符号浓缩,它们从不同角度集中反映着嘉定人民积极乐观、平和向善的精神追求,丰富了建筑的完整性与艺术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