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 武汉汽车产业(1990s)

3 武汉汽车产业(1990s)

作者: e211e | 来源:发表于2022-06-13 09:08 被阅读0次

    在武汉西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条 13 公里长、号称“车都之脊”的东风大道。

    “东风”之名,取自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的东风汽车集团。包括东风在内,这条大道聚集了 7 家整车企业、12 家汽车总装工厂和 500 多家零部件企业。

    一、二汽的历史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原名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曾称东风汽车公司,是一家中国大陆汽车制造商。主要生产和组装客车、卡车、轿车和汽车零部件,使用自己的品牌或者使用与其合资的国际性品牌。东风是1968年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建立的。作为“三线”战略的一部分,二汽建在了湖北省十堰。东风是中国大陆第二大汽车制造商,也是国有控股企业。

    二汽经历过“两下三上”,两次下马,三次上马,第一次选址武汉,第二次是成都,但是最终方案都夭折了,第三次上马,选址十堰。要知道当年十堰相比武汉和成都来说,只是一个人口不过百的闭塞小镇,而武汉和成都是国内有名的大城市,那么二汽为何最终会选址十堰?

    1953年8月前后,在武汉成立了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备处,决定由湖北包干建设二汽。之所以选址武汉,首先从国家战略来说,北方有一汽,那么南方也要有一个大型汽车厂,必须要选址在南方,而武汉是南方一座综合实力很强的城市,具备较强的工业基础,长江和汉江汇合,还是铁路交通枢纽,交通便利,种种优势集中到一起,二汽首次选址武汉便是题中之义了。

    不过当时已经决定在武汉建设武钢、长江大桥等大项目了,加上二汽,放在武汉的大项目大多,专家们提出“在武汉建设这么多大项目,不利于防空”,最终二汽选址武汉的方案被放弃了,筹备处移到四川成都。

    二汽新厂选址在成都郊区牛市口,牛市口紧靠成都,还符合少占良田好地的标准,在当时来说是一个上乘的厂址,但是很可惜时间没有给成都机遇,1958年正值大跃进,国民经济遭遇很大的挫折,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建设二汽。

    从二汽的前两次选址来看,大型汽车厂的选址地需要具备交通便利,还要利于防空,尤其是到了三线建设时期(1964-1980年)备战因素放在了第一位。

    二汽的第三次上马是在三线建设时期,年纪大一点的人,大概对这次大规模的工业转移运动有很深的印象,因为当时我国和美苏两大巨头的关系都不好,而我国工业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如果对方空袭,大部分工业很容易被摧毁,所以必须把东部沿海的各类工业,尤其是军工方面的,在西部备份。

    当年很多部队存在“有炮无车”的局面,部队要打仗,不能没有运输车,二汽最后一次上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十堰山多沟深,符合三线建设对于二汽选址地的要求,“靠山、隐蔽,分散”。

    但是这不是二汽选址十堰的唯一理由,因为我国很多地方都具备山多沟深的条件,当年选址二汽的工程技术人员把湖南、湖北、陕西和四川的各种山沟沟都考察了一遍,最后综合考虑还是十堰最适合,原因何在?

    十堰距离四川、陕西、河南的距离都不远,水陆交通相对便利,尤其是当年正在修建的襄渝铁路会路过十堰,种种因素结合起来,十堰具备天时地利,击败了其它选址地。

    改革开放之后,二汽落户十堰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汽必须走出十堰的山沟,顺着汉江一路往下,第一站是襄阳,第二站是武汉。

    在上世纪90年代二汽的乘用车合资项目放在了武汉,在武汉经开区开枝散叶,随着国内小轿车的市场越来越大,二汽把总部也搬到了武汉,如今的武汉已经成为国内的汽车重镇之一。

    二、武汉汽车产业的兴起

    始于神龙

    1992 年 5 月。东风汽车公司和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了武汉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神龙公司。此前,武汉本地车厂只有武汉客车厂等专用车辆厂家,而没有主流的乘用车。有意思的是,参与合资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并不在武汉,而是在湖北十堰。其前身是第二汽车制造厂,1992 年刚更名为“东风”,并且试点公司化改革。

    为了承载神龙公司项目,武汉特意在西南角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开发区其实叫“轿车开发区”,人们称之为“汽车城”。开发区在 1991 年 5 月动工兴建,一年后神龙公司正式入区。神龙公司的第一款量产轿车,是两厢的富康车型。在中国市场,两厢车受欢迎程度一直不如三厢车,神龙公司的发展也因此一直不如同期投产的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因神龙公司而起,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形成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开发区做了不少工作,一方面对汽车及零部件项目进行建设和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内外实力较强的汽车零部件集团。

    因为神龙汽车公司那个时候的发展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好,那么快,因此对跟它配套的一些零部件企业吸引力就不够强。 因为你的产量太低,别人在你这里建零部件厂就划不来,赚不到钱。作为一个汽车整车厂,它的经济规模至少是年产30万辆以上,汽车是最讲究规模的,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因此跟它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大部分都没到武汉来。

    兴于东风本田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虽起于神龙公司,但其真正兴起得益于引进更多的整车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东风本田。

    2003 年,借助原来万通面包汽车的生产资质,东风本田落户武汉开发区。由于万通是生产面包车的,没有轿车生产资质,东风本田第一辆车型只能选择非轿车的其他车型。

    最终,他们“被迫”导入了一款“小众”车型 CR-V。当时,城市 SUV 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新事物,在中国更是不存在这个细分市场。误打误撞之下,东风本田做了中国市场第一款合资国产城市 SUV。一开始,CR-V 卖得并不好,但因为年轻人比较喜欢,后来成为一款“黑马”车型。

    神龙公司 1992 年投产后多年里,销量都未能突破五十万。而 CR-V 投产的 2004 年,东风本田公司就开始盈利。依靠这个车型,东风本田甚至可以做到年销二三十万的纪录。

    东风迁都

    东风汽车公司始建于1969年。当年出于战备考虑,工厂选址在武当山北麓的狭长地带,24个专业厂分布在20多条山沟里。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基于当时的历史判断,东风汽车公司逐步确定了“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的三级跳战略构想:第一步,跳到襄樊,发展轻型车和发动机事业;第二步,跳到武汉,发展轿车事业;第三步,跳到“珠三角”与“长三角”,发展零部件事业与其他新事业。近年来,该公司先后在襄樊、武汉、广州建立新的生产基地,还发展起东风朝柴、东风新汽、东风杭汽、东风柳汽等一批新的事业增长点,将生产经营触角伸向武汉、广州、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苗圩说,随着近年来合资重组的全面推进,东风公司围绕发展大局、产品结构和管理体制展开的战略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总部迁至武汉,将更有利于东风的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与武汉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的有效结合,更有利于东风加速做强做大进程、发挥汽车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2012 年,上汽通用也来到武汉,不仅带来了整车厂,还建立了发动机变速箱生产线和通用系的零部件供应商。此后,比亚迪和吉利汽车也有整车项目落地武汉。法系的神龙公司、日系的东风本田、美系的上汽通用、华系的东风乘用车、比亚迪、吉利汽车等整车企业,以及博世、康明斯、法雷奥、格特拉克等世界知名零部件厂商,共同在武汉构建了一个完善的汽车产业生态圈。

    https://www.pingwest.com/a/24098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119876085892076&wfr=spider&for=pc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 武汉汽车产业(1990s)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qp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