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淀 原创
遇见李雪老师的这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纯属意外+巧合。我无意间看到,封面上那个男孩的照片,和我儿子非常的像,就像是拿我儿子的照片做上去的一般。
我很好奇里面写着些什么内容,又加上这个书名,当我遇见一个人,本能的反应,它注定会和我,或者我的儿子会有某种关联。
《当我遇见一个人》——就注定了我们特殊的缘分当真正打开这本书,也确实验证了,它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的育儿理念、育儿思想的启蒙,真正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开始是因为痛苦,也正是因为起源于痛苦,才让我下定决心想要改变,想要把这痛苦的根源从我这里结束,不再代代相传,波及到我的孩子。
之前,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我是一位没有立场的妈妈。没有什么育儿理念,带孩子全凭原始的、从父母那习得的经验。不加区分的承继,没想过大人也会出错,父母对于我们的教养也会有局限。
为人父母,有时候,要像大海一样包容;像毛绒玩具一样温暖柔软。像灯光一样照亮孩子要走的路,也要及时伸出援手,帮他们一起跨过路上的障碍。在遭到周围的质疑时,要像唐僧取经般坚定;在抵挡外界伤害时,也要像母狮子那般强悍勇敢。
不知什么原因,只要我们带孩子出去,孩子就不止是我一个人的,谁看到都会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指导几句。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出自好心。
但是,人都有“我经历过的,也想让你尝尝”的心理,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人之常情的热心,却没有科学的严谨。所以,大部分妈妈,经常在经验面前溃败,特别是在长辈面前,不能坚守自己的育儿理念。我也曾经,有几次经不住家中老人的教诲,做了对孩子违心后悔的决定。
这是自己曾经在育儿路上栽过的坑,那时还没接触这本书。当时,二宝9个月,大宝7岁。刚刚开始面对两个宝贝之间的争风吃醋问题,特别是大宝闹起来歇斯底里、号啕大哭,我常常束手无策,想要逃离。
最让人烦恼的是每次她发泄完,总是一个人躲起来,要么把自己锁在阳台、要么缩在角落里,谁都靠近不了,更没法和她沟通。
并且这样的事,发生的很频繁,大概一星期就要上演个两三次。我面对照顾孩子的繁琐,还有大宝的愤怒,时常是心里防线崩塌、六神无主。有时我也会沉浸在自己莫名的烦躁、忧愁里无法自拔。
三年之后的今天,再打开这本书,大宝和我的关系,已经修复的差不多了。愤怒发脾气的时候,那种绝望的喊叫、把自己封闭起来的事情没有再出现过。
现在的她,遇到特别委屈的时候,会哭着找寻找安慰。我也能全然接受她的哭泣,不再焦虑、逃避,或阻止干涉。
给她拥抱,体会她的感觉,等哭过这一阵,慢慢平复后。她会说自己为什么哭,哪里觉得受伤或委屈,我也会试着帮她分析她的情绪,指导她该怎么解决,怎么为自己讨回公道。
通常谁惹到她,她会找谁去说,告诉别人,我很生气是因为……。有时候是我或者爸爸,惹到她,她也会不依不挠,我们意识到错了,会真心像她道歉,跟她说对不起。
刚开始,老公很不好意思,他会提出买东西作为补偿,但就是说不出道歉的话。我觉得像孩子认错很正常。
因为大人也会犯错,我是那种做事情时,经常意识不到,事后常觉后悔的那种人。意识到自己错了,那就道歉,没什么可说的。
书中还分享了,婴幼儿的哭闹原因,和解决方法。婴儿是特别敏感的,她们虽然很弱小,看似什么都不知道,其实,一点点环境变化,或者身边的人情绪不对,他们都能感知得到。
婴儿哭泣是因为周围环境变化,或是有什么不安的因素,或是有什么他解决不了的问题,用哭声把大人招来,帮他们解决。
父母有时要像个容器,孩子把任何不安、不好的情绪或解决不了的困难丢给我们,我们要能接得住,把它们一一转化为安全的、孩子能接受的或对孩子有利的因素,再还给他们。
书中的这些育儿理念,自己没有太刻意去记,但是,这几年也慢慢发现,它们在指导我的行为,使我的生活发生着改变。
当然,读这本书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最主要的是,我意识到大部分根源在我这里,我当时没能力把它们一一铲除,如今又打开这本书,是想解决自己身上遗留的问题。
却同时发现,自己,在李雪老师的影响指导下,在育儿这条路上,不知不觉间已走出了很远。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感谢遇见,让我尝试着改变,一点一滴,朝着自己喜欢的样子前行。
关于本书更多连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