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无疑是揭开答案的线索之一。
毛泽东、蒋介石都认为:曾国藩为人行事“足为吾人之师资”。
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慈禧评其为:古往今来最完美的一个人。
1.“立德”:品德修为的境界。
曾国藩的一生是追求成为圣贤(道德完美的人)的一生。
他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他看来,人生只有两种境界:要么是圣贤,要么是畜生,没有中间的余地,没有妥协的空间。
这种成圣成贤的理念,构成了他一生追求卓越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他一生历经挫折、打击与苦难,但是他始终不曾放弃,凭借的就是要做圣贤的志向。
中国古人十分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把自己先管理好,才有能力打造和领导管理队伍。
立德的修养,使曾国藩有了远非常人所及的眼光、胸怀、气度、格局和境界,这是成就他事业的基础。
仅仅立德是不够的。很多人品德好,但却是书呆子,做不成事。所以还要“立功”。
2.“立功”:建功立业,把事情给做成。
曾国藩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凭一己之力组建一支湘军(地方武装)平掉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太平天国起义。
曾国藩,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文人,打造和带领着一支体制之外的临时武装,竟然完成了正规军都完成不了的事业。
(1)他怎么做到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一群草根起家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他抓住了哪些最基本的成功要素?湘军是怎样炼成的?
(2)为什么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都愿意为他所用?领导力艺术的核心,其实就是用人的艺术。他是怎么识人、育人、留人以及用人的?
(3)他最多就是做到大学士、两江总督,他要想成事,就必须首先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与朝廷、与同僚、与下属…)这是把事情做好做成的前提。在这方面,他究竟表现出怎样的智慧?
3.“立言”(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曾国藩:
(1)悟透了中国文化
(2)有非常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
他一辈子带兵打仗,
经历生死存亡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件,
见过的各色人等不知道有多少种,
所以他对人性对社会的理解就远远超出一般人。
(3)又特别善于总结,经常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体悟总结成一个字、一句话。
人生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天道三忌:“忌巧、忌盈、忌贰”
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治事五到:身到、心到、脚到、手到、口到
课心课身六法:“敬、恕、诚、静、勤、润”
处事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凡此等等,都是领导者可以作为箴言来读的。这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二.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是理念。
曾国藩认为自己天资愚钝柔弱,除了困知勉行之外,别无下手之处。进而发展出了一套“困勉”“拙诚”的功夫。
“困勉”:就是一步步从艰苦中勉力做出。
“拙诚”:就是做事做人不存投机取巧之心,一步一步地做,实实在在地做。
他认为“天道忌巧”。
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功夫,
“而困而知,
而勉而行,
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
不求近效,
铢积寸累。
受之以虚,
将之以勤,
植之以刚,
贞之以恒,
帅之以诚,
勇猛精进,
坚苦卓绝。
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
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在我们今天看来,
曾国藩的领导力中,
并非完全没有权谋的因素,
但其大体,却是:
以卫道为激励之本、
以纯朴为用人之本、
以推诚为驭将之本、
以耐烦为治心之本、
以包容为处世之本、
以大局为决策之本、
以勤实为治事之本、
以力行为修身之本。
而其核心,则是“忠义血性”的理念。
曾国藩以书生之身份从戎,所面临的环境非常险恶。
在曾国藩看来,
可怕的还不是太平军的造反,
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欲的横流。
军事的失败只是一种表象,它的背后是价值体系的崩溃。
没有兵不必深忧,没有饷也不必痛哭。
唯独放眼向这个世界望去,竟然很难找到一个见了有利可图的事情不奋勇争先、见了急公好义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后的人。
这是真正令人深深叹息的现象啊!
要扭转这种局面的关键,
就在于一两个领导者的价值追求往哪个方向。
这一两个人追求大义,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大义;
这一两个人追求私利,那么众人就会与之一起追求私利。
因此,在曾国藩看来,当务之急,是以:
“忠义血性”为核心的理念来激发天良,
改变人心,号召那些“抱道君子”,
以“舍身卫道”“杀身成仁”的精神,
以“打脱牙,和血吞”的刚毅,
以“志之所向,金石为开”的信念,
投身于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中。
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确实表现出了异于其他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竟然“敢战胜于勇悍愚夫”,与“忠义血性”的激励是有很大关系的。
曾国藩回顾湘军成功的原因时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君子之道,没有比“以忠诚为天下倡”更大的了。
世道混乱的时候,
上上下下都拼命追求没有节制的欲望,
用奸伪之心相互吞并,
用变诈之心相互争斗,
各自图谋自己的安全,
而不惜把别人置于最危险的地方。
畏难避害,就连捐出一丝一粟来拯救天下的力量也不想出。
得到忠诚之人的帮助奋起矫正这种风气,
克己爱人,去伪崇拙,
亲临艰难而不苛求人共患难,
浩然献身如同远游之人回到故乡而无所犹豫担心。
于是众人效其所为,也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
我们同乡的几位君子之所以能够鼓舞大家的士气,纵横天下,戡平大乱,难道不正是拙和诚的效用吗?
这是对曾国藩与湘军成功之道最好的总结。
可以说,
他的信念、抱负、道德、品格、毅力、胸怀和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正因为如此,他不仅暂时挽救了大清王朝,而且改变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因此,曾国藩的领导力,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他用理念
所谓的“忠诚”、
所谓的“卫道”、
所谓的“以道德、气节、廉耻为提倡”
激励起一批有着同样价值观的人共同投身于他所谓的事业,
从而使湘军成为中国历史上
“第一支有主义的军队”,
成为一支“扎硬寨,打死仗”“尚朴实,耐劳苦”的军队。
这是他能最终完成戡平“大乱”事业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也是历代的共识。
梁启超说:
曾国藩出生的时代:举国风气的败坏,几乎达到了极点。
唯独曾国藩与罗泽南等人,讲求:
举世都不去讲求的学说,
以传承圣人的价值体系为己任,
最终排除千难万险,成就了功业,
而他们的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断绝。今天一谈到特立独行、敦朴笃实的志士,人们一定首先想到三湘大地。……
由此可见,曾国藩所说的“以转移社会风气来造就一代之人才”,并不是不可达成的事业。即使在举世混乱至极的时候,它的效果都未必不为壮观。
抑或说,正是在举世混乱至极的时候,
仁人志士立于漩涡之中,
其卓立独行、涤荡人心的功效,
才更加不可阻止。
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其实就是传统的
儒家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理念早就在那里了,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
曾国藩与一般的儒生不一样的是,
他以“忠诚为天下倡”的信念,
以“拙诚”地“力行”的功夫,
以“知一句便行一句”的精神,
把儒家的理念转化为强有力的行动,
从而完成了他的功业。
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这一点非常佩服。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三种人,
一种是办事之人,
一种是传教之人。
三种就是曾国藩一般“办事兼传教”之人,而且是通过“传教”把事情给做成的。
中国历史上只有三个人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曾国藩、范仲淹、毛泽东。
从历史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
仅仅着眼于做事,只能成就一般的事业。
伟大的事业背后一定是需要伟大的价值追求的。
理念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我们的道德判断,
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反应,
我们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投入程度……
理念为我们每天要做出的各种决策设定了坐标。
与理念相反的意见很少付诸行动,
即使付诸行动了,也不会很投入地去做。
理念是我们个人的‘底线。
事实上,这也是伟大的领导力的共同特点:伟大的领导力,
一定是以清晰的理念为核心、
以坚定的践行为关键的,
一定是大中至正、可昭日月的。
曾国藩的明道以救世、修己以治人,
正是领导力中真正的大智慧。
毛泽东所说的“传教”,可以说是点出了曾国藩关键的领导特质与成功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