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忽然对《红与黑》当中的于连有了新的认识,此人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评断,司汤达在试图让我们读者认识到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如果于连纯粹是个贪慕虚荣的人,那么他完全可以依靠自己后来的女朋友玛蒂德小姐,卷土重来继续获得往上爬的机会。
但他不是,他是一个不惜以死亡为捍卫自己的人。
其实他很可怜,这种可怜并不是说要得到别人的怜悯,甚至连别人的怜悯他都不需要。于连是那么一种人,他有自己的尊严。
造成这种困境的,是他的成长环境,以及后面接触的上流社会的人,包括他自己本人的性格。
我以前不知道普通人要在名著里面汲取什么。现在隐约知道了,就是当你了解到人类的复杂性之后倒不是说你要去完全的毫无主见的共情一些人,而是让你能够在身处于某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中的时候能保持自己的清醒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本书很多年前我是在《意林》杂志上面翻阅到一个读者对于“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的一个评判,在当时青少年的年纪里,以那位作者的理解写出来这篇文章,然后我为此对这个人物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我去读了这本书,但是当时的我并没有得到答案,就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反而产生了很多困惑,其实是我已非常世俗的标准去看待与人的行为,然后就不甚理解他为什么会做出拒绝赦免,选择被判处死刑。
我以前认为他是有选择空间的,现在依然这么认为,但是,我想来想去这是他唯一的自由,唯一获得他自己的尊严方式,结局处是他性格全部的体现了。
这个人复杂,内心挣扎,野心勃勃过,一方面因为得到不属于他这个阶层的爱获得虚荣,另外一方面又因为真心的爱而感觉到幸福,起起伏伏之后他最终归于平静,归根结底这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
我们人似乎都喜欢简单单纯的人,实际上那样的人是需要环境加持的,当一个人不具备那样的时代环境或者没有那样滋养他的土壤,一个人凭藉自己能够阅读到的书籍带来的精神寄托一天天长大,他的心里不发生变化,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一件事。
人人都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的走向,只是在一个手无缚鸡之人,但有知识的人于连身上更明显了,他前期势必只能是随波逐流,但是命运的决定权可以在他手上的时候,贪生怕死之人,贪恋世间美好的人会想要继续活下去,只是一个人若是已经在他的固有思维里,感觉到世间毫无留恋,那么他有权利拒绝他人的一切自认为的善意,包括德·雷纳夫人的善良,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一无所求,在他需要的时候得不到的,他就永远就不要了。
——我想我今年抽时间一定会再读一遍。谨以此记录我片段思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