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青年:既然您如此坚持,那就请您好好解释一下吧,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哲人:假设你因为感冒发烧而去看医生,如果医生只就引起感冒的原因告诉你说“你之所以会感冒,是因为昨天出门的时候穿的太薄”,你对这样的话会满意吗?
青年:不可能满意啊,感冒原因是穿的薄也好,淋了雨也好,这都无所谓。问题是现在正受着高烧的折磨这个事实,关键在于症状。如果是医生的话,就应该好好开药或者打针,以一些专业性的处理来进行治疗。
哲人:但是,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的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青年:请稍等一下,也就是说先生您否定心理创伤的存在,是这样吗?
哲人:坚决否定。
青年:哎呀,先生您,不,应该说是阿德勒,他不也是心理学大师吗?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确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当我们把人生中看做一幕幕大型戏剧的时候,它那因果规律的简单逻辑和戏剧性的发展进程,自然而然的就会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
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青年:发现符合目的的因素?
哲人:正是如此,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的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青年:那么先生,您难道认为我的朋友是自己乐意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的吗?难道您认为是他自己主动选择躲在房间里的吗?我敢认真地说,不是他自己主动选择的,而是被迫选择的,他是不得不选择现在的自己!
哲人:不对,假如你的朋友认为自己是因为受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那么说明他内心本来就有促使他那样认为的目的。
青年:什么目的?
哲人: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不出门,为了不出门才制造出不安或恐惧。
青年:问题是为什么不想出去呢?问题正在于此!
哲人:那么请你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总是闷在房间里,你会怎么想呢?
青年:当然会担心了,如何能让他回归社会?如何能令其振作精神?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误?一定会绞尽脑汁地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同时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回归社会。
哲人:问题就在这里。
青年:哪里?
哲人: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青年:那么,按照先生您的道理,我朋友岂不是为了目的达成而满足现状了?
哲人: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青年:不不不,我根本无法接受,说起来我朋友是……
哲人:好啦,如果继续以你朋友为话题讨论,恐怕会无果而终,缺席审判也并不合适,我们还是借助别的事例来思考吧。
青年:那么,这样的例子如何?正好是我昨天亲身经历的事情。
哲人:洗耳恭听。
未完待续……
下节预告: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