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不识时务?
——再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44
“识时务者为俊杰。”那究竟怎样才算是识时务呢?或许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吧。
比如我们说到的那个头撞南墙都不回的杨震,究竟是识时务呢还是不识时务呢?在别人的眼里他可能真的是不识时务。有人让他举荐当官,他认为别人才智不够就不举荐,赵胜被皇帝关进监狱,别人唯恐避之不及,他却去积极营救。这个时候的他也已经算是腹背受敌之人了,甚至快到了泥菩萨过河的地步了。如果他能像别人一样“惜身安宠”或许也不会最后被贬官、被驱逐,到自杀。但是作为杨震他自己,他一定觉得自己是识时务的人。
我们说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出山,算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可是还有人在皇上三请之后还不肯出山的,是不是就不识时务了呢?汉安帝时候有一个“隐居不仕,学行深纯”的周燮,皇帝再三召见,他都不肯做官,最后实在没办法去了,但是在半路上装病返回。宗族的人都劝他说“修德立行,所以为国”,但是他却说“修道者度其时而动,动而不时,焉得享乎?”他所认为的识时务跟别人认为的识时务也是不一样的。
比起周燮,南阳的樊英就更厉害了。“少有学行,名著四海,隐于壶山之阳。”后来“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皆不行。”再后来,汉安帝“策书征之,不赴”;“复以策书,玄纁,备礼征”,仍旧“固辞疾笃”;再后来干脆直接“切责郡县,驾载上道”;可是到了京师,“称疾不肯起;强入殿,犹不能屈”;皇帝派太医去诊病,为他单独“设坛,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拜五官中郎将”,但是樊英依旧称病,最后“赐告归”。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朋友“引古譬喻,劝使就聘”,也有很多人怀疑他是不是能“立志守节”,最后樊英还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锻炼自己的“识时务”,也是外人眼中的“不识时务”。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但是这里的“时务”究竟是大家眼里的“世俗之务”,还是自己心中的“立志守节之务”,这就需要当事人自己来定论了。“昧先几者非明哲。”懂得这句话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识时务”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