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当事人的画面,直接在画面上做工作,通过改变视听感三大经验元素的组合方式,呈现当事人想要的画面,种下心锚(经验掣),然后从未来或过去再回到现在。改写后的心锚覆盖了原有的。测试分数,打破状态。
底层原理:运用冰山图,跨过感受、感受的感受、期待、渴望,直接在爱的层面做工作。
穿越情绪钻井的层层,直击核心:对爱的呼唤。
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恋人只想要一张床,而男友却送她一座心灵花园和富足而充盈的爱。一个不缺爱的孩子是阳光而有成长和面对力量的,同样,一个不缺爱的成年人才能爱向世界,把爱洒满人间。
正如你给不出你没有的东西,要想倒出一瓢水,你得先有一桶水。这大概也是爱满自溢的道理吧。
14岁之前孩子的学业问题,大概率与家庭关系有关系,家庭是孩子这成长的土壤,土壤的肥沃程度决定了输出养分的能力高低。正如沙漠鲜有绿洲,一块盐碱地上也难长鲜花。而土壤肥沃与否取决于父母亲密关系的是否正常。当父母关系出现问题,基于对父母和家族的忠诚,孩子第一时间会觉得自己是罪魁祸首——觉得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让父母关系出现了问题。且深信不疑。
另一种情况是转嫁和替代。作为父母因对另一半失望,于是把期待转嫁于孩子。孩子顺理成章替代父亲或母亲成为母亲或父亲的心灵伴侣。也可能是替代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成为父母的父母,这是掌控。还有就是孩子想远离家庭,去追随一个已经消失的人或物,成为心灵流浪儿。甚至是主动放弃生命。
凡此种种,心灵空间的呈现都会外化为物理空间的呈现。
或叛逆逃避,或强迫自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丛生乱相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表过了孩子对爱的呼唤。
父母看到的往往是孩子成绩徘徊不前,学习兴趣下降,甚至是厌学排斥某些老师,乃至会说一些放弃生命的话,等等。
至此,有基本敏感度和洞察力的父母就该觉醒了,要么反思自己的过往教育模式,要么叫停一些无效的做法,要么从被动老师沟通变得主动与老师沟通,或者是逐渐开始给孩子更多的独立空间和自主选择,等等。
即使这样,面对孩子有时的言行,父母们还会无言(颜)以对,不知所措;于是迷茫、质疑、困惑、失望甚至是短暂绝望喷涌而出,像身陷泥潭越想动越动不了,越动陷的越深。这个时候,失望绝望焦虑抓狂的就不只是孩子了,负面情绪已经开始在这个家里漫延,地可能父母双双沦陷。最终首先改变的是最有灵性的那位。也是这个系统中最灵活的,最灵活的对系统影响最大。
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改变现状也需假以时日,月余乃至数月余甚至年余、数年。这要根据整个情况还有整合的进度来看,不一而足。
可以确定的是,看到即被疗瘉,问题是解决方案。
路就在脚下,只要抬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