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季羡林谈写作》说开去

作者: 白话聊斋 | 来源:发表于2021-10-25 19:29 被阅读0次

    《季羡林谈写作》这本书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特别是对文章优劣的论述十分准确中肯。

    他说,学写作要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要多读,尤其是古今经典,中外名著。

    二是要多写,要惨淡经营。

    他在书中给“好文章”下了定义:观点鲜明,言之有物,真情流露,文采斐然,用词丰富,结构紧密,逻辑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无突兀生涩之感。

    这个关于“好文章”的定义其实是适合所有文体,当然也包括我最熟悉的公文体裁、故事体裁和时下正流行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新媒体文。

    那么为什么要学写作?零基础或者基础较差的朋友怎么学写作?

    先来谈谈第一个问题,写作是什么?

    我理解的写作就是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表达出来。

    观点是啥?就是看法。

    看法是随时随地产生的,对人对事对物,哪怕是对景色和自己内心产生的感觉。

    这种看法千差万别,但是“能够有条理并准确地表达出看法”的能力不是每个人先天具备的,更不用说用文字表达出来。

    写作的过程是对思维进行梳理、加工和提炼的过程,如果你掌握了这种能力,那么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观点的表达能力,对感情的输出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写作是必备的基础能力,在公文写作这个领域,我写了近30年,各种文体都有所涉及,可以算是经验丰富,很多工作成绩的取得和写作密不可分,在这里我也乐于跟大家分享这些经验。

    作为一个普通人,写作也是应该掌握的能力。我从事过文学创作、中小学作文教学、社科论文写作,兼职做网络写手,多数文体都驾轻就熟。我的体会是,真正会写作的人是以不变应万变,改变的只是语言风格和用词造句,不变的是对观点的把握和准确表达。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普通人的绝大部分的交流是以语音形式呈现的,但是你在应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与人交流时,也会发现很多人要么词不达意,要么表述失误而产生歧义,形成沟通障碍,这都是写作能力弱化的体现。

    而那些写作能力强的人稍加培训就会写出非常漂亮的、有吸引力的短视频文案和音频文案,这实际上,就是写作能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回到我们的现实环境,只要你想职场谋生活谋出路,就得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养成固定的写作习惯。

    那么零基础或者基础较差的朋友怎么开始学写作?

    作家汪曾祺说:初学写作者,几乎无一例外,一定要经过模仿的阶段。

    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媒体文的写作教程中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拆解爆款文。这实际上就是模仿。

    那么在公文写作的领域,模仿谁?怎么模仿?

    这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我的建议是,一是选择本行业、本领域内最顶尖的的教科书级的文案去模仿;二是选择自己周围的人写得最好的文案。

    前者代表最高水平,是目标和方向,后是是可行性标杆,也就是抬抬脚就够得着的目标。

    而充斥市场的那些公文写作指南之类的书籍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因为可能从头看到尾,真正学了就用得上的文案并不多,多数是与自己日常实践相背离的。

    学以致用永远是最简单有效的学习路径。

    其实每个人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场合千差万别,具体的工作内容也绝无雷同,自然,要形成的文案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文案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表达准确,只有这样的文案才能实现促进工作的目标,达到写作的目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我办里进了个新人,我交办他写一个征文活动的文案,明确了几个需要表述清楚的要点。

    他的处理方法分两步:一是在网上搜索同题文案,二是按照我的要求略加改动。

    由于只是从内容层面进行思考,忽略在实际执行时要考虑照顾的方方面面,所以如果按照他的文案去执行,工作过程中可能要出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障碍。

    再举一个案例子,前不久,省里下发一个关于年终督查调研的通知,我要求手下:发个通知,安排县区准备迎检。

    他觉得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直接把省里的通知转发到县区。结果,不到半天的时间,我就接到四五个电话,咨询准备工作的标准问题、层次问题、具体操作问题。这就是没有将上级要求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安排部署造成的后果。

    撰写公文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与工作实际相协调,而并非文案写得如何漂亮。

    所以我总是喜欢说“好的公文必须能够推进工作顺利进行”、“学习公文写作,可以模仿又不可模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季羡林谈写作》说开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dds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