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回来后的第二天,体重秤告诉我一个残酷的事实,体脂上升了2%。
当然,这次北京行的收获并非全是天敌卡路里,也见识了传说中的米达料。
米达料来势汹汹,许多人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在大部分人都没见过实物的情况下,就急于下定论:任何山料都比不上籽料。这似乎是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因为他们刚说完这句话,私下就来问我:“米达料真的这么好吗?”
我在第一时间打听米达料时,得到的答复是米达料棉比较多,说实话当时的反应是舒了一口气。因为和田玉在长时间的市场发展中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环境,突然冒出来大批量高品质,低价格的新坑,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震幅的,所以处于舒适区的玩家们宁愿选择相信它不好。
我看到的第一批米达料确实表现一般,可能是因为地理位置和且末接近,也有且末料的通病,棉多。
他们说这次是挖矿进度更深入了,带着最新的原料标本走了一圈大师工作室。先不多说,看看下面的米达料成品测试。
一件仿古扳指套装。
小猴挂件。
兽面玉环。
老型珠串。
素扳指。
怎么样?白皙细腻,见光不死。
以上的几个物件,覆盖仿古、动物,素件、配饰。既可以胜任细节诠释,又可以很好的保留光素,从活环、镂空工艺来看,它同时具有很棒的韧性。
归根结底,是因为米达料细细细细细细,细到没朋友的结构。
很多人不相信所谓的“过灯无结构”,我觉得可以让他们看看米达料。
可以和米达料细度上一较高下的,仅有俄碧鸭蛋青。
现在有的玩家鉴别米达仿籽就看结构,结构太细的往往就是米达料。
材质细度到位了,往往就会有很好的肉质体现。
而且伴随肉质优势同时出现的,又必将是上好的工艺。
总结:
米达料并不是之前网传的“泛着油光的白石头”,它无论从地理位置、成分鉴定和所体现的玉性,都是根正苗红的和田玉。
如果真的所有米达料,都可以达到这样的品质,也无怪乎包括岳工在内的一波行业老人会被震惊了,更为可怕的是,随着开采进度的深入,他们发现越往里材质品质越高。
藏玉App是一款专注于传统和田玉的移动社交交易平台,集分享、交流、科普、买卖于一身。这里汇聚了玉雕名家、收藏名家、资深玉友以及众多和田玉爱好者,欢迎下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