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认识有着丰富的构想。根据辞源考察,在中国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是《庄子·齐物论》中。“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和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在《管子》一书中“宇宙”合一词,指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也就是六合。同时古人也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样朴素的世界观。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在《浑天仪图注》中记载有“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肯定了地球为球体。并且古人对宇宙的演化也有着初步的认识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具体勾画了宇宙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朴素的,零散的;但却是同根同源的,都是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根源《易经》的智慧。
《易经》包括了《周易》和《易传》是中国古人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其成书时间和作者颇有争论,本文以最具影响的结论为观点;即伏羲氏创立了先天八卦,周文王(姬昌)创立了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扩充到六十四卦。而后孔子整理了相关典籍撰写了《易传》对六十四卦进行诠释。易经通过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六爻解释自然法则和人生哲理;直问本源指导人的行为。
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易学在现在已呈衰微之势。“科学”是现行教育体制下推行的一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认识世界的标准方法。并且在这套标准中是完全排出和否定易学构建的理论体系。难道自周以来3000多年的文化传承积淀认知体系是仅仅一个用来自慰和愚民的骗局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对凡事以科学为标杆来衡量的观点我不置可否,但我个人认为多一个维度认知世界,多一种标准对待未知;岂不是更加精彩。就于此我浅显的谈一谈学习《易经》的体会。
首先就易学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构建的两大认识体系的不同点做一下探讨,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产生的依据不同。易经时至今日也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它是根据什么撰写的:普遍认为是由伏羲氏观河图创先天八卦,而后由周文王姬昌在羑里七年牢狱时创立后天八卦,把八卦扩充到六十四卦。不禁提问难道《周易》是伏羲和姬昌两人所创?我认为不是,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易经的创作如同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复杂,艰巨;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完成的。必定是借助了什么现代人所不知道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建立是以社会运动和西方原有的哲学思想两方面为依据的。
二、贯穿整个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不同。易学的指导思想有:宇宙全息论、阴阳学说、五行理论。宇宙全息论一词虽然由西方物理学家首次提出,但在易经山、医、命、卜、相,中处处体现着全息思想。山为丹道仙术,讲究天人合一;医为岐黄之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一部分演变为现代中医,其中“望闻问切”体现了体表呈现体内的投影;命为命理学,反映着环境对命运的影响;相为相术,万事万物皆有相,相是环境和运势在明物质上的显现。阴阳学说又将事物划分为阴阳两种性态,五行进一步把事物分为五种属性。这样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性态到属性的理论构建了易学的理论体系贯穿于始终。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以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着整个思想体系的,由唯物的和辩证世界观指导着他的方法论。
三、获得指导的途径不一样。科学是一门显学,而易学是一门玄学。显学是通过明物质之间的联系,寻找到规律并加以用运的方法;而玄学则是通过数、术、理、占的方式直问本源。以某种仪式将人的意志直接作用于暗物质,由暗物质影响明物质;达到预期的目的。应为这种方法需要某种特定的仪式,而这些仪式又几近失传,所以易学显得神秘而又玄妙。
四、应运的范围不同。易学是一种超自然的玄学,而不是哲学。“大道之源”可以从根源发掘出万事万物的演化发展的内在原因;他可以解释科学可以解释的自然现象还可以解释科学不能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再将两者做个比喻:易学和科学就像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的经典力学的关系。有各自独立的结构体系;有各自使用范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补充,前者包涵后者。
然后就其相同点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两大体系追求目的相同:二者都是通过某种方法获得规律性理解和认识用以指导人民生产生活。
二、都是对“势”的把握。“势”是我自己在汉字中找到用来理解易理的记号。势在科学中被我理解为“规律”即事物发展遵循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而反复的关系;但这种关系是显性的,也就是明物质与明物质之间的关系。易学中的 “势”我理解为“运势”是以某种仪式勾连起来的明物质、暗物质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上就是这段时间学习易经的初步体会。写这样一章浅显文字的原因,其一如前所说,希望多一个维度认知这个未知的世界;其二在于对中华文化由衷的喜爱,关中大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概也就是我的初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