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电影摘录,思考红蛇波幅13天觉察记录
红蛇波幅13天觉察记录day12——kin116水晶的黄战士【读

红蛇波幅13天觉察记录day12——kin116水晶的黄战士【读

作者: Demi瑶瑶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23:49 被阅读14次

    感恩今天的开启~

    红蛇波幅13天觉察记录day12——kin116水晶的黄战士【读书——公正,少有人走的路】

    今天是水晶的黄战士,月亮的红蛇~

    红蛇波幅13天觉察记录day12——kin116水晶的黄战士【读书——公正,少有人走的路】

    今日觉察

    1.起床10:30啦,今晚早点睡,【公正】这本书还真不错:

    一、德国大法学家耶律内克和耶林提出: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因为法律是有强制性的,法律不能强制每个人都去做“好人”。道德鼓励灾害中的人们互帮互助,鼓励大家坚守优良的品德,但这些都不能写进法律,因为,被道德谴责的东西不一定是不合法的,不一定会被法律禁止。法律不要求你做有道德的事,法律也不禁止你做不道德的事,但法律一定会惩罚过度的不道德,譬如利用别人的痛苦满足过度的贪婪。

    每个人的博弈结果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公正实际上是无数个个体博弈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的抉择。

    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公正,就要看它如何分配我们所看重的物品。

    三种分配物品的方式:利益、自由和德性。这也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公共事件时,通常会思考分析的三个角度。

    ①利益是指社会整体利益,也就说在考虑利益时,思考的是对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影响,也就是利益最大化。

    ②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意志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每个个体的自由之间存在一种博弈,只有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并且平衡它,才能达到公正。

    ③促进个人的德性德,道德品性,我们需要培养每个人的德性意识并且去实践它。从德性的角度看,我们会注意当事人行动的动因,而不是结果。培养德性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举个你身边的例子,“八荣八耻”就是如此。

    二、功利主义和绝对主义

    功利主义——注重行为的结果,评判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应当取决于这一行为的最终结果。

    功利主义主张所有的幸福和悲伤都是可以被衡量的。

    自由至上:只要不伤害或妨碍他人,任何人都应当是享有自由的,可以自由地去做任何事。这将是功利主义的前提。

    绝对主义——注重行为的本质,绝对主义注重行为的本质和特性,却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绝对主义者认为,司机按照既定的路线是不需要转向的,那么如果撞死了一群孩子,便不是司机的主观意愿,司机就不算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假如司机转而冲向那名成年男子,则代表了司机内心深处认为这名男子(相较于一群孩子)应该被牺牲,这是在主观意愿上剥夺他人的生命。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孩子的家庭感谢他,甚至那名男子走上轨道的本意就是自杀),都无法改变司机转向这一行为的不道德性。

    思考:自己还是比较支持功利主义~但是如果是这样想,功利主义里,一个人是否应该被尊重、被牺牲,都取决于他自身的行为;一个有错误行为的人是没有价值的,应当被牺牲,这点我又不支持功利主义。

    反驳观点一:功利主义漠视个体尊严

    反驳观点二:并不是一切东西都可以被标价,例如生命

    自由至上难题:

    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或者器官是否有处置的权利?

    我希望卖掉自己的器官来获取一定的金钱,为什么也不可以?

    安乐死为什么无法得到普及?

    如果你认为安乐死是为了减轻濒死者的痛苦,那么曾经轰动一时的吃人狂魔是否应该被惩罚?(德国曾有一个吃人狂魔,他招募一些希望自己被吃掉的人。案发时,德国并没有禁止吃人的法律,而且被吃掉的人都是自愿的。但最终吃人狂魔还是被判了刑。

    思考:人拥有自己的身体,应当可以自由支配,为什么卖淫在大部分国家都是犯法的?你认为卖淫应该合法化吗?

    自己回答:就像吃人狂魔例子一样,虽然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和选择做任何事的自由,但是我认为这个自由的前提是在不造成影响他人或社会太大影响的前提之下,如果因为一个人的行动,三人变成一群人的行动,影响了更多的人,会违反功利主义的社会最大利益化,从这点来说,是不容易被大众所支持的。

    公民责任与金钱的多少并无关系,公民责任可以对自由选择的权利进行一定的限制。没有限制的自由是“伪自由”。人在享受公民的自由权利时,总要有公民德性,总要基于善意来承担一定的公民责任,例如服兵役。

    ①有钱人大部分都离军队很远,但穷人最终都进了兵营。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去冲锋陷阵的,很多“自愿”入伍的人只是贫穷所迫。这不是真正的自由,这只是根据个人财富的多少而赋予人不同的选择权利,一个穷光蛋没有选择的权利。

    ②代孕妈妈案中,美国大法Robert Wilentz否定了代孕合同。但他采取了更具有法律效力的反驳模式:一、有效的合同需要双方当事人的同意,但代孕妈妈在签署合同时并不知道自己与孩子之间会有怎样的感情,同意签合同其实是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因此这样的同意是有瑕疵的,最终会导致合同的无效;二、代孕合同的目的是买卖婴儿,法律禁止买卖婴儿,因此合同目的的违法性导致了合同的无效。

    经济学家总说“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在一个自由的市场,大家做出的选择到底有多“自由”?还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了?是否有一些特定的东西是无法进入市场的?实际上,远离自由市场才是对某些事物的尊重,自由的市场总有不自由的限制。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简而言之,就是给予每个人应得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公正的原理包含了两个因素:等待分配的人,等待被分配的物品。

    思考:平等的标准是什么?是指在哪一个方面平等呢?

    亚里士多德表示:评价标准在于个体的优点。是因为长笛这一事物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产生优美动听的音乐,只有与最好的吹奏者相配才能满足这一目的。

    也就是说,物品的正当分配不但要考量人们的优良品质,也需要考量被分配物存在的目的和意图。这是一种“各取所需”并“相得益彰”的相互力,是一个精妙的逻辑链。

    三、培养公民的道德

    道德是如何影响公正的。道德在广义上说,是政治的产物,因此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政治的目的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而言认为政治不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政治是公正生活必不可少的实践。如果我们去思考政治的目的,可能得出的结果是:建立有序的社会、构建权利的框架。但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这些目的都是不稳定的,不是终极性的。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讲,政治应当是要塑造好公民,培养好的品质。公民应当是纯粹的、热烈的、崇高的良善公民。

    但是,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并不合适的理论:他认为奴隶制是公正的。自由主义者认为奴隶制是强制性的,所以不公正;目的论者认为奴隶制是违背本性的,所以不公正。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是必要的,并且奴隶从出生开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奴隶,因此这是可以支持的,这有利于培养整个社会中公民的德性和良善性。

    这是他众多理论中的一个败笔。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哲学领域,说到公正,一定绕不开良善生活的本质这一问题,这是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给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思考。

    公正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合适”,让人们得到适合他们、并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本性的东西。

    思考一下亚里士多德提的问题:你是否支持按照个人的优点、能力来分配相适应的物质?如果这样分配,从你的特质出发,什么才是应该分配给你,与你相适应的?

    康德的主张:将公正与道德联系起来,去追求真正的自由。

    康德认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买一个东西,那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一种欲望,这样的选择不是自由,这样的你是欲望的奴隶。

    首先,道德责任产生于意志自由;其次,自由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选择更有利的选项,而在于选择本身;最后,判定行为是否道德主要取决于自由选择的动机,而不是结果。

    ①义务,即我认为某件事是正当的而去做这件事。倾向,即我认为某件事是有用的而去做这件事。

    举例:一个孩子去买东西,店主本可以以较贵的价格卖给这个孩子质量最差的产品。但最后他没有这样做。如果是他觉得应当童叟无欺,那么这是有道德的行为;而如果他是担心此事会影响商店的口碑和信誉,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即使这两个完全相异的动机产生了相同的后果,但其道德判定却决然不同。

    绝对命令又称无条件的命令,假言命令又称有条件的命令。

    实际生活中,假言命令是较为常见的。妈妈叫孩子好好学习,听起来简单粗暴,但其中的逻辑进路是:如果你想要以后有优质的生活环境,现在就应该好好学习。这种“如果想要A, 所以要做B ”的思维,是最典型的假言命令。

    康德认为,只有绝对命令才有资格成为一个道德命令,主张的“义务而不是倾向”的逻辑。

    差异原则承认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不同

    不是所有的差距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只有当这样的差距或不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利时,才是被允许和接受的。

    并不是在追求财富的平等分配,而只是追求将所有偶然的因素(例如天资聪颖)最大可能的造福于人类,对这些偶然因素的效果进行再分配。

    罗尔斯的终极奥义是他本人所说的“与他人分享命运”。

    哲学家麦金泰尔(1929~,苏格兰,德性理论哲学家)认为,每个人行为的目的和手段不仅与他的本质息息相关,与他的身份和归属感也脱不了干系,这就是所谓的忠诚义务。

    ①我们在谈论公正时,应当是一个理性的、感性的人。

    ②对于共同体漠不关心的私人观念不是善,更不是共同善;公正的社会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平衡私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哲学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2.【少有人走的路】

    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说过的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该如何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苦难呢?

    派克的答案是——自律。他说,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那什么是自律,如何应用自律呢?

    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践行自律,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①推迟满足感;
    ②承担责任;
    ③忠于事实;
    ④保持平衡。

    逃避责任 = 放弃自由

    面对困难和窘境如果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是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独裁者和上司

    为了避免为自己的决定承受后果和责任,便等待着别人为其安排人生。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令我们丧失自由。

    如何忠于事实:

    首先,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持续而严格的自我反省。

    其次,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

    最后,我们需要始终保持诚实。

    保持平衡意味着:既把眼光放远,学会推迟满足感,同时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既承担责任,也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追求诚实,也会在特殊情况下保留部分事实。这也就是说,自律不是非要过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而是要把持得当,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如灵活的情绪反馈系统等)

    放弃自我的最高境界是放弃对生的执念。派克认为,生命的意义存在于“死亡”当中,是一切宗教的核心。

    派克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爱,可以说是自律的原动力。

    什么才是真爱:

    第一,爱有别于非爱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第三,爱既是爱己,也是爱人,双方都会获得成长。
    第四,爱需要努力付出。因为爱是不断扩展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过程,所以爱需要我们付诸行动跨越原来的界限,和他人一起成长。
    ⑤最后,爱是一种意愿,而非欲望。派克解释,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是意愿。两者的区别好比“今晚我想去锻炼身体”和“今晚我要去锻炼身体”的区别。

    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是孤独的,大部分人渴望摆脱孤独,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有些有心理问题,害怕与外界接触,把自我界限当成保护伞的人则希望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坠入情网,就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崩溃,使得我们的“自我 ”与别人的 “自我 ”融合。我们突然找到了冲出自我界限牢笼的出口,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奔腾着涌向那个可以和我们的“自我 ”相融合的人,无怪乎这种情感可以将我们彻底征服,让我们感受到难以言喻的狂喜。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本身不是真正的爱,但它却是爱的架构中重要的一环 。

    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不需要恋爱的感觉。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我们心系对方,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我们甚至会产生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的冲动。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为“精神贯注 ”。

    真正的爱与精神贯注的几点区别

    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但真正的爱的对象一定是人,因为只有人才具有心灵的感受,才能实现心智的成长。
    其次,对某人或某物产生精神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自己或对方的心智成熟。没有心智的成熟,就谈不上爱。
    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而爱却关乎智慧和责任。
    最后,精神贯注随时都可能消失,其生命力极短,而真正的爱却可以长期维持。
    所以,由精神贯注而产生的强烈的感觉,其实不是爱。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是自主的选择,需要投入和奉献,而不是一时冲动。

    还有一种对爱的误解,是将自我牺牲视为爱。虽然真正的爱强调责任与付出,但不合理的给予以及具有破坏性的滋养背后,是以爱之名满足私欲,这样的自我牺牲根本不是爱。

    让自己成为值得的人

    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有些事,向外索求,不如向内探寻

    其实,关注,才是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关注最常见且最重要的体现方式,是努力倾听。真正的倾听,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暂时放下自己的个人想法和欲望,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这样,听者和说者会通过语言和情感结合在一起,这种体验实际上就是彼此的自我界限的一种拓展。

    良好的倾听是一个正向反馈的过程:当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说话者身上,完全接纳说话者,说话者就会敞开心扉,变得更加坦诚。说话者越坦诚,倾听者越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解决问题。这样的交流能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也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倾听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而“非爱”的本质却是懒惰,什么都不干。

    心智的成熟必然迫使我们跳出舒适区,去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爱人,就应该尊重对方的独立、自由和成长,而不是放任自己的情感泛滥,把对方当成是自我的延伸,无视对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

    纪伯伦诗歌《孩子》批判了这样的父母: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不仅亲情如此,爱情也一样。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的情感,尊重所爱之人的独立性,爱也会带来危害。

    纪伯伦的另一首诗《论婚姻》便剖析了爱情中相互独立的重要性: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
    让来自天堂的风在你们的空隙之间舞动。
    爱一个人不等于用爱把对方束缚起来,
    爱的最高境界就像你们灵魂两岸之间一片流动的海洋。
    倒满各自的酒杯,但不可共饮同一杯酒,
    分享面包,但不可吃同一片面包。
    一起欢快地歌唱、舞蹈,
    但容许对方有独处的自由,
    就像那琴弦,
    虽然一起颤动,发出的却不是同一种音,
    琴弦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彼此各不相扰。
    一定要把心扉向对方敞开,但并不是交给对方来保管,
    因为唯有上帝之手,才能容纳你的心。
    站在一起,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教堂的梁柱,它们各自分开耸立,却能支撑教堂不倒。
    君不见,橡树与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信仰是我们对世界本质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指导着我们的行为。

    心智的成熟,意味着走出迷信,进入不可知论,然后再脱离不可知论,真正认识到神灵的存在。这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三重境界有些类似,在经过了长久的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后,看到并接受了事物的本质。

    英文里面有个单词“Grace”, 通常是指优雅和魅力。美国奥斯卡影后、摩洛哥王妃格蕾丝·凯利的名字就是Grace。其实除了优雅和魅力,Grace这个词还有一个特别深重浩瀚的意思:恩泽与慈悲。

    奇迹”的发生,和人的潜意识大为相关

    除了梦境之外,有时我们也会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奇怪的话,做出一些异常的动作,或是脑子里冒出一两个奇怪的想法。其实这些不是偶然的随机事件,而是潜意识(哈哈哈守护神,高我感恩你们)给我们发出的讯息,是它渴望与意识层面的我们对话的表现。但不了解潜意识的作用机制的人,或是忽略了这样的讯息或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导致潜意识的积极作用不能发挥出来。

    不管如何定义和描述这些神奇现象,我们的心智确实会受到某种意识之外的力量的帮助,这就是恩典。

    阻碍心智成熟的最大障碍——懒惰。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懒惰的原罪,也有向往神性的本能。有的人身上原罪的力量比较大,而有的人身上,爱的本能更强大。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关注和培养的是哪一个自我。

    心智成熟的终极目的:找到心灵的上帝。

    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灵。这个上帝,就是我们的潜意识心智成熟的终极目标是天人合一,即个人与上帝具有相当程度的认知。换而言之,使意识达到上帝的境界,使我们成为上帝。

    荣格曾经说过:

    我一直认为,生命就像是一种植物,依赖地下的根系供给养分。真正的生命隐藏在根系里。我们看到的地面以上的部分只能存活一个夏季,然后会归于枯萎——它的生命何其短暂!生命和文明永远更迭交替,这使我们感到一切都是一场虚空。但是,我也始终有这样的感觉:在永不停歇的变化之中,总有一种东西存活在我们脚下,我们只看到花开花落,而生命的树根却岿然不动,万古长青。

    心智成熟的重要表现:心灵获得力量。

    真正的力量感不会来自于外界,而是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之中。这种心灵的力量不是控制别人的力量,而是在意识基础上做出自律、有爱且合理的人生决定的力量

    那我们如何获得心灵的力量?

    派克说,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坚持不懈沿着心智成熟之路前进。纵然遇到挫折,不小心走错路,但只要以爱为动力,以自律为指导,不断地纠正调整,人生之路便会慢慢清晰起来。最终,我们会获得驾驭人生的强大力量感和掌控感。

    心灵获得力量,就会收获无比的幸福感心明眼亮,感觉自己如同自己人生的上帝一般全知全能,会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眼和更通透的心,在人生路上走得更从容淡定(编者注:这自然指的是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心灵获得力量,也会让我们更加谦逊。

    不过随着心灵力量的增加,我们可能会经历一些负面的感受。

    一是恐惧感:所谓不知者无畏,随着我们心智的成熟,认知的丰富,我们必然会了解得更多,考虑得更细,随之而来的顾虑也会更多。但真正的心灵力量,是在了解到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仍然具备当机立断的能力。

    二是孤独感:心智成熟度越高的人,往往成就也会越高。他们承担着内外重担,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掩饰过错,甚至没有合适的对象可以倾诉和释放压力。这种孤独前行的寂寞让有的人难以忍受。但正是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展现了他们在心智成熟道路上的领先地位,他们是最接近自己心中上帝的人。而与心中上帝无限接近的体验,是让他们忍耐孤独,勇敢前行的强大动力。

    要洞悉世界的本质,认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就要经历各种痛苦,唯有经历了这些痛苦,我们才能最终走向成熟;而唯有心智的成熟,我们才能掌握真理,收获真正且持久的幸福。

    心灵的成长能否发生,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成长的意愿。接纳恩典,就要与惰性做斗争,承担更多的责任,用更大的自律去生活。不期而遇的好运和收获不是单纯的上天恩赐,而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本领。心智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需要勇敢、独立和进取的精神。

    3.每个人对于做自己都有不同的看法,做自己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抗拒自己。也不要试图让自己变得完美,变得够好,不是你戒掉了烟就够好了,也不是戒掉了酒就好了,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你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特点,最近的特质,循循渐进的往前走,就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唯一的自己,从而会为人们创造价值,为世界创造贡献。

    4.晚饭时间突然加班,意想不到,不过很奇怪的是自己早早吃了晚饭,还不饿,工地也学习力一会,居然写了会字,

    红蛇波幅13天觉察记录day12——kin116水晶的黄战士【读书——公正,少有人走的路】

    回来居然饿了正好喝完剩下的小米粥,八点半才坐车下来,看完了宫心计,玩了会悠悠球,想想明天,越来越喜欢自己购买的荷花图~

    感恩今天即将结束,早点休息,晚安~谢谢守护天使和扬升大师们的陪伴感谢宇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蛇波幅13天觉察记录day12——kin116水晶的黄战士【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pd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