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参加宝贝的学校活动,听了一场家长培训课。如果真要说我有什么启发和收获的话,那是一言难尽。一句话,家长不好当。
不好当之一,孩子长大了,嫌弃家长不开明
老师说,现在的孩子也许还懵懂无知,但是只要他们慢慢长大,有独立见解的那一天,很多家长就跟孩子没办法做朋友了,家长的话孩子也不听了。
我想,大概原因有两个。第一,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成长速度不可小觑。第二,互联网时代的家长,权威性大大降低。
孩子的学校生活开拓了很大的眼界,他们可是专门学知识的呀,而且在现代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时代,他们想学什么,还不是轻而易举的就有各种资源可以获得呀。
掌握了搜索引擎,他们又从小接触英语,这个世界对他们开放的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只要他们在海量的信息渠道里,找的到事实依据 ,驳斥家长的论点和主张真的是分分钟搞定的事情。
不好当之二,人才的评价标准今非昔比。
教育的最低职能是人性的教育。我们已经不稀奇看到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牢骚和抱怨,孩子不懂得感恩,高学历的人不善于沟通,情商太低的富二代被人仇视,某某孩子叫嚣我爸是谁,等等。
我们不再唯学历高,不再强调一个行业一辈子,也不再指望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被当做金科玉律。人工智能时代,撼动职业更替的根基,创新能力的考量,犹如在弓箭上的弦,步步紧逼人们加速成长。
未来什么样的人有机会活下去,还活的不错?我们自己有确切的答案吗?我们只知道人性中最稳定的部分,要求我们有爱心,有责任心,有同理心。当坏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能担担子。当好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能开怀大笑。
我们也许不清楚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什么技术发展是最迫切的,然而我们能评估的是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包括自信心,包括忍耐力,包括目标感,包括发现生活的意义和美丽,等等,这些最平常不过,却无时无刻不在悄然无声的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作为家长,我们的焦虑和担忧,会不会成为给孩子报名辅导班,加压,易怒,不满的凶手?还是,我们感到的无能为力,变成了我们指向自己的抑郁,自卑和焦虑呢?
家长不好当,因为我们不能选择为孩子铺路。不过即使如此,我们能为他们做好自信的榜样,能做好他们的陪伴者,也能与他们一起面对和克服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只要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我们是可以发挥作为家长的影响力的。
不好当之三,怎么发挥家长的影响力。
培养好的关系,需要我们自身的修炼。是不是放得下身段,倾听和赞赏孩子的成长?是不是能放开眼界,带着孩子去到一个一个他们想去的,我们愿意陪伴的旅途?是不是能耐心的解析,我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是不是能看到事实,孩子一定比我更需要关心和帮助,而不是动辄就想当然的认为,这么简单的题,你还不会做,发什么呆呀?
老师介绍了一本书,我在扉页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你告诉我孩子的道理,我告诉你家长的道理。我们都不完美,可是我们很幸福。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完美无缺,我们心目中期待的孩子,也不应该是又聪明又听话,又爱学习又爱运动,又有爱心又善于助人,又兴趣广泛又懂得感恩......我们自己也做不到时时刻刻克制和理智,达不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可是,我们还是那么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是那样的别人家的孩子,对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到老师说的一张PPT, 舍得——全得。克制着不说难听的话,克制着不提过于理想化的要求,克制着不要时时挑剔孩子,克制着忍耐不完美的生活,克制着去做自己真正,真正非常想做的事——让能量聚焦在一个点,而不是无数个点,让这个点保持明亮,绽放光彩,夺目绚烂,很不容易。
我们不要面面出击,我们要做的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到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的脚步,踏实或肤浅,指引着他们往前走。不去跟别的孩子比,自己多聪明,多有优势,而是去跟自己比,进步了一点,两点,三点......不去指望他出人头地,而期望他善于交流合作,受大家喜欢和尊重。
孩子,哪有我们想的那么强?可是,又未必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弱。所以,发现孩子的兴趣,乐趣,潜力,比只盯着教科书,只看着分数,有意义的多。
总结一句话,在教育的领域,我们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许多的机会去发现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家长,也做一个更快乐的人。
我们的快乐,可以影响孩子,所以我们期待孩子乐观,我们就自己先乐观起来。我们期待孩子幸福,我们就自己先感到幸福。我们期待他们理解我们,就让我们先尝试着理解他们。我么期待着他们成长,我们自己也要抓紧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