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饮马长城窟行》
汉乐府民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两年前央视办了个成语大会比赛,爸妈特别爱看,妈妈以前是语文老师,爸爸是一家学校的校长,他们挺爱看跟中国文化有关的节目,一天的清晨,妈妈吃过了早餐在我房间看昨晚成语大会比赛的重播,我刚起床,听见电视里有个大学生女选手在读: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惜梦见之......", 我听着这词的头两句有点熟悉,已经七十多岁的妈妈这时回头笑眯眯的跟我说: "乖女儿起床了啊?这诗好听。",我问了句: "我应该听过,这诗名叫什么?",我妈说: "刚才电视里那娃娃介绍了的,我不记得了"。我马上百度了起来,一看这首诗是汉乐府民歌《饮马长城窟行》,是表达一位妇女对远在他乡当兵的丈夫的思念的,当从第一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读到后面的"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看这句的注释是: 呼唤仆童打开鲤鱼形状的信匣,里面放着丈夫写来的信。更为详细的注释是: 古人把信匣做成鲤鱼形状,用一尺左右长的绢写信,写好了放进像鱼的信匣里,故尺素指信,鱼指信匣,由此也有了"鱼传尺素"这个成语,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意指浓浓的亲情。看完注释我已经清晰的想起,这首诗,是我小时候我妈教过我读的,我想起了当时她除了仔细的跟我讲解诗句的具体释义,还跟我说了一些,大致意思就是: 古代的小朋友长大后离开了家,要是想远方的妈妈爸爸了,就用毛笔在纸上写信,再放进信匣里寄出去,要等很久很久他爸爸妈妈才能收到信后再回信,因为古代那时候没有电话,然后要我认真学习练书法之类的等等。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跟我妈说: "妈妈,早上电视里我问你那首叫什么的诗,我以前小时候你教过我读的,我也是刚才百度的时候才想起来的。", 妈妈说: "真的啊?",我说: "那你都不记得你以前年轻的时候是读过这首诗的吗?",妈妈说: "不记得了,现在老了哪里还记得那么多啊,今天电视里那个娃娃介绍这首诗,就是觉得好听,她说是表达想念亲人的。", 我继续说:"嗯是,以前你跟我认真讲解了很久", 妈妈说: "喔,女儿你不说,我都完全不记得了。", 说完,我们一家人继续边吃边聊,我的脑海里全是父母以前年轻时在家里沙发上看书看报的样子,我心里有种淡淡的伤心和恐惧,爸妈已经七十多岁了,有些琐碎事不记得了很正常,可我怕,我真的很怕,怕有一天,时光荏苒,白云苍狗,岁月在不知不觉中盖上了重重雾帐,浑浑噩噩的自己也会渐渐忘记和父母一起经历过的点点滴滴,那我该如何穿越回去才能触摸到父母温暖的手与时时牵挂我的灵魂?
几个月后的有一天晚上,坐在我的画廊里,望着窗外黑黑的夜空,突然想起自己几年前看到公交站那个小男孩时曾经产生过的那个念头,“有一天要设计一个什么物件将来好献给我的孩子”,灵感一闪,那就用"鱼传尺素"这成语做设计主题不是挺好的吗?和"鱼传尺素"这句成语常同时出现的"驿寄梅花",都是指古代一种寄信方式,见字如面,代表温暖的亲情与友情,而我想设计一个物件的初衷也就是为了体现爱与亲情,我妈妈又教过我那首诗,那将来这物件还会承载了一份长辈的期望与文化的传承在里面。
那天晚上,感觉黑黑的夜空里满天都是星星,就像幼时的某个夜晚,有星星的夜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