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作者: 0b69fa39fbb5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11:35 被阅读19次

    所谓君子,就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恪守底线

    诗人牛皮明明 [VC/PE/MA金融圈](javascript:void(0);) 2月17日
    文:牛皮明明;

    来源:牛皮明明niupimingming

    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01
    最近,丁俊晖因为一个举动上了热搜。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在18日举行的斯诺克大赛1/4决赛中,丁俊晖对战比利时选手布雷切尔。
    比赛进行到第7局,丁俊晖准备开球,运杆几次后突然起身,随后走向自己的座位。
    裁判不知发生了什么,一脸懵逼,丁俊晖扭头向他表示:“Foul(我犯规了)!”示意自己犯规了。

    经过电视回放,才发现他在运杆过程中,杆头轻微触碰到了白球,但这样的触碰实在是太细微了,白球几乎纹丝不动。

    image

    从裁判表情可以看出,他完全没有发现丁俊晖犯规,而场下的布雷切尔更没有察觉。即使丁俊晖不说,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因为丁俊晖主动承认犯规,全场观众自发为他鼓掌,掌声持续近20秒。
    赛后,国际台联的官方推特将这条视频置顶,配上的文字是:“我们酷爱我们的运动,来自丁俊晖的诚实。”许多人在下面留言:“高贵的行为,顶尖的男人”、“为自己赢得掌声,也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了掌声。”
    这件事虽小,我却真切感受到了丁俊晖的修养与品格。
    丁俊晖8岁接触台球,13岁就获得亚洲邀请赛季军,被人称为“神童”。他打球沉着冷静,并且善于思考。2014年,丁俊晖成为世界台联有史以来第11位世界冠军,到了2018年,他又入选斯诺克名人堂,成为中国第一人。
    成名这么多年,他很少有争议,并且为人低调,很多人说他能走到今天靠的是实力,但通过“主动承认犯规”一事,我觉得他之所以能走这么久,靠的更是品格。
    02
    丁俊晖的行为,让我想起美国小说家勒菲斯特写的一篇文章——《钓鱼的启示》。
    文章很简单,讲11岁的男孩詹姆斯和父亲一起去湖边钓鱼。
    他一次次抛下杆,但却毫无收获。很长时间后,男孩终于钓上来一条鱼,并且是条大鲈鱼。
    他兴奋地准备将鱼放进鱼篓,坐在一旁的父亲看了看鱼,又看了眼手表,随后示意詹姆斯将鲈鱼放回湖里。
    詹姆斯不解:“这是我好不容易钓上来的,为什么要放回?”父亲告诉他:“现在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詹姆斯看了眼四周,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条船。他恳求父亲:“没人知道的,就让我把鲈鱼带回家吧。”但父亲摇摇头,坚持让儿子将鲈鱼放回湖里。
    34年过去,詹姆斯成了名建筑师,人生中,他遇到过无数次道德抉择,每当那时,他总会想起那晚和父亲钓鱼的经历,然后提醒自己不轻易越过内心那条“线”。
    文章最后说: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03
    为什么要说这两件事呢?因为生活中,像丁俊晖、詹姆斯父亲这样的人很少见。
    人都有一种本性:环境越是私密,人越是真实;犯错的成本越低,人越容易出错。但人生中的很多时刻,监督着我们一举一动的,只有我们自己的良心。
    比如前几天,山东淄博两男两女,为了多抓几个娃娃,趁夜深无人注意,偷偷毁掉整个抓娃娃机;又比如陕西三原的一个女孩,看到针灸店前拴着小猫,趁四下无人,擅自将猫抱走……
    美籍华人林达曾写过一本《历史深处的忧伤》,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
    有一次,林达陪一帮中国朋友游览美国黄石公园大峡谷。朋友见没人注意,拿起可乐罐,就想扔进大峡谷:“这么深的峡谷,不干点什么多可惜呀!”林达吓了一跳,赶紧制止:“这是违法的。”
    无独有偶,作家梁晓声也讲过一个故事。在德国夜晚的一个十字路口,一个老太太在静静地等待绿灯,而此时根本就没有车经过。坐在旁边的人不解地问:“既然路上没有车,也没人看见,为什么还要死等变灯呢?”
    老太太指着远处的一座楼房说:“这不是安全的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在那座楼的一扇窗户后面,说不一定有一个孩子正看着这里。我不能让孩子觉得规则可以随意被变通、被破坏,生命可以随意被蔑视。”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都想要自由,可是我们的生活却到处是枷锁,我们也离不开枷锁。”
    自由的前提就是约束,而真正的修养,就是在无人注意、无人约束的时候,也依然自己约束自己,坚持社会规则和内心道德原则;在能做各种坏事可能性的情况下,仍然做好事。
    04
    曾有人说,大学是一个国家的道义,看一个国家的素质如何,有时看高校对待一本书的态度就能知道。
    1764年的一个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图书毁于一旦。
    第二天,学校上下得知了这场重大事故,有一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的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
    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将一位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
    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哈佛受赠的250本书中的唯一珍本。怎么办?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磊落地承认错误?
    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这位学生敲开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将书还给学校。
    哈佛校长先是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主动还书予以奖励,随后指出他违反校规偷带藏书,将他开除出校。
    为什么非要这么做?因为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校纪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安全有效。
    直白点说,就是哈佛不相信在规则监督不到、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人依然能够遵守道德,所以哈佛更相信规则。
    哈佛的理念,让我想起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中提出的“品德检验法”:
    给自己一些考验吧。在任何人都看不见的地方,正直地活着;就算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讲究礼仪地行动。只有真正做到这些后,人才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存在。

    05
    要成为一个高尚的存在,除了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他人,更重要的是无愧于自己的心。这不是件容易事,在这方面,我最佩服的人是梅贻琦。
    1962年的台湾,冷雨纷飞。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躺在病床上,他已经不能开口说话。妻子韩咏华陪在身边,学生们也都来了,大家沉默着,气氛十分压抑,只有桌上的一个手提包引人注目。
    梅贻琦去世后,大家决定打开手提包,等打开一看,全都傻眼了:里面全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一笔笔,规规矩矩,分毫不差。
    清华基金是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数额巨大,由清华每任校长执掌。自梅贻琦1931年担任清华校长开始,他走到哪,清华基金就跟到哪。
    抗日战争时,梅贻琦一家在西南联大,穷得喝不起青菜汤,梅夫人冒着冷雨上街卖米糕,即使这样,梅贻琦没有动一分清华基金;
    到了美国,梅贻琦和夫人住在一间连单独卧室都没有的小房子里,夫人穷得去给饭店刷盘子。他觉得对不起妻子,哽咽着对妻子说:“咏华,我对不起你。”即使这样,他还是没动一分清华基金;
    他晚年在台湾生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这样的情况下,依然不动清华基金。
    他一生手握巨额基金,却始终是干干净净的,即使没有任何人监督,也从不做任何对不起良心的事。什么叫“君子慎独”?梅校长就叫君子慎独。
    《礼记》中说:“君子慎独,不欺暗室。”但真正做到的却很少。因为独处时,没有眼睛看着你,没有道德审判你,你做的一切事都没有人知道,这个时候,一个人本来的面目就露出来了。
    想起梅校长,我就想起南宋陆九渊的那句话:“慎独即不自欺。”慎独之时,人面对的是自己,是与自己的内心赤膊相见,能做到慎独的人,是战胜了自己的人,是真正活成了人的人。
    06
    孟德斯鸠说过的一句话:“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品德不仅体现在人前,更体现在人后,每一处细节都是一次品德的雕塑。而一个社会的文明,其实就在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恪守内心原则。
    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在无人监督时不闯红灯,不偷鸡摸狗,不欺瞒,不违心;对于明星大佬们来说,是在闪光灯后不突破道德底线,不苟且,不放纵;对于企业来说,则是在背地里不应付,不乱搞,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个细节。
    只有做到了这些,一个社会才能真正变得美好。

    作者: 牛 皮 明 明

    诗人,曾在西藏流浪

    世间最好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svb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