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外一种方式写作历史
--读莫然老师《月渡迷魂》
我是不读“穿越”小说的,特别是历史穿越小说。
在这个网络时代,遍地都是文学垃圾。为了摆脱现实的生存压力,很多人才想到要去“穿越”。我这人既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也只会注重生活的现实,沉醉于作者自己都搞不明白的某个历史时代,只会像吸食了鸦片,最后心瘾大,行动缓,直至真正“无病而终”。
但是,莫然老师邀请我去参加她的新书发布会,在风景旖旎的兴隆湖畔,听莫然老师讲起年轻康熙皇帝和纳兰容若的故事,她深情吟咏起那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词,我的心马上就被揪起来了。
对满清那段谜一样的历史,那对卓有才华的青年,相知相惜又相恨的不朽传奇,我一直好奇心不减。无论是康熙,还是纳兰,甚至与他们相关的任何一件大情小事,都足以让人津津乐道。但怎样把这对君臣、朋友、主仆、亲戚、知己、对手、情敌、伙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明明白白写出来,而且不落入俗套,甚至吸引读者从中读出深意,确实有一定难度。
这样的难度不是遣词造句、吊读者胃口的难度,而是熟悉历史,特别是把握文韬武略的圣祖康熙、满腹才华的情圣纳兰之间紧密相连的友情、若隐若现的仇恨,说得做不得的某些事、做得说不得的某些情,尺度分寸如果拿捏得不好,那么这部作品就会是失败的。我喜欢历史,自己也写历史类的文章和评论,懂得写作历史类文章的严谨,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打捞历史细节的艰辛,也明白如我一样的读者为什么厌恶戏说历史的缘由。莫然老师只用了短暂的功夫,就勾起了我阅读她这部最新作品《月渡迷魂》的兴趣。
接连几天,除了应付正常的交际,我都用来仔细阅读这部设计别致、印刷精美的作品。读着读着,一棵皇帝臣子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情谊之树在我心中茁壮成长起来,直至茂盛,然后徐徐隐没在历史的天幕之中。围绕着这两位奇男子的,不仅有宫廷争斗的权臣、红袖添香的美人,还有恰到好处的诗词。这且不说,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那位300年后穿越而去的“我”。
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追叙历史,如同揽镜照人。这面镜子,在莫然老师手中就是“穿越”。但是,莫然老师所运用的“穿越”仅仅只是写作方式,而不是故弄玄虚甚至信马由缰的胡编乱造。在整部作品中,几乎每件历史事实都有合理的解释。即使猜得出来是作者的想象,但镶嵌在作品中的情节都是天衣无缝的恰当延伸。在莫然老师笔下,某些历史盲点比真实历史更加合理。这不得不说,是隐藏在文字中的历史突破了人物的思维,超越时空,让历史变得更加绚烂而清晰。
写作历史类长篇小说,特别是像写纳兰性德这样创作出不少不朽名作的历史名人,把握他当时创作的心境、所涉人物事件的心理,甚为关键。容不得任意虚饰揉造,否则极有可能弄巧成拙。在《月渡迷魂》这部作品中,莫然老师引用不少纳兰性德的诗词,几乎都是宝石配美人那样浑然天成,没有一丝别扭。恰到好处地嵌入主人公的作品,是作者对主人公作品的深刻领悟,更是作者对主人公创作前后心态的深度把握。只有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代入感、真实感、立体感。
这不但需要对历史知识的熟习,还需要对历史人物所有作品的熟稔。如果不下足够多的真功夫,不具备足够优秀的文学素养,怎么可能对已经流传久远的大师之作做这样精准的解读和恰到好处的安排?
《月渡迷魂》与通俗的虚构类作品有着大大的不同。但是,假如把《月渡迷魂》看成纯碎的非虚构类作品,显然又是不恰当的。毕竟,这是部作者定义为“新青春历史”的小说,而不是人物传记。
建立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上,通过广博的历史知识,甚至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历史事件重新解构,进行恰如其分的剖析,再还原历史的真实,这才是所有历史类作品吸引读者的地方。
坐在举办读书分享会的西贝柳斯,静静地聆听莫然老师讲她的创作体会,想起莫然老师在读书日写的那篇关于书的文章,知道一位作家与书的故事,更理解一位优秀的作家如何“下笔如有神”。在这篇文章里,莫然老师对她从小就爱读书、从小就有个作家梦,从读书到写书的“爱书”生活娓娓道来,让读书的人深刻地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持之以恒就会成功”的道理,懂得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好书”。
从莫然老师的作品里,看得出她不但是位读书狂人,而且是位会读书的达人。她在文字里读书,还在社会这所学校里读不是文字的书。于是,中国封建帝王史上最后的骄傲,在皇帝排行榜上位居榜前的康熙,掩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被300多年后的莫然老师一一挖掘出来。
康熙大帝在皇权傍身之时,对比自己才情卓越的纳兰既爱又恨,还不能轻易表达出来的那种憋屈;纳兰才子在渐长渐大之后,对凌驾于自己之上的玩伴且敬且惧,却强忍不公暗自挣扎的无奈,如果不是屡经世事沧桑,洞察人性深处的劣根性,肯定是不能写得如此精彩绝伦。人心可以同时容纳丑陋和美好,并且随时都在发生逆转。康熙与纳兰,更是饱读诗书,深受儒学侵淫的高才大士,更善于掩饰和伪装。但由于地位权力的差别,再加上性格体质的区分,越是剧烈的争斗,结果就越悲壮。从这方面看《月渡迷魂》,分明就是对人性的望闻问切。“文学的中医”,拿手本领当然是从浩瀚书海中汲取丰富的文学养分。
世间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特别是对一位创作者,广泛而且有针对性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广泛而深入地接触社会,更是必不可少的阅历积累。艺术首先来源于生活,然后才高于生活。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也来自于对人性的思考。描写比较庞大的历史事件,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打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一定不能脱离真实的历史事实。在历史大背景下,着眼于历史关键人物,那些并不是重要的“小人物”,却离不得、少不了。用他们作为枝叶来繁荣故事,故事才更真实,人物才显丰满 ,作品才更有吸引力,一棵茂盛的文学“大树”才会长成支撑文化盛世的栋梁。
这就是厚积薄发、驾轻就熟的技巧。
我想,《月渡迷魂》中的“我”,那位叫“小宛子”的年轻美丽的女导游,就是作者自己。这样,现代美眉穿越到大清王朝,也就是作者自己钻透历史。这样叙述就更加轻松,而且瞬间具有了上帝视角。而且,无数延伸的枝条,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向主人公不断输送血液(故事情节),使他们更加血肉丰满,这样的故事在有小人物参与编织的经纬中,就坚挺起来。
在细节的处理上,不仅是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而且还能通过人物行为来反应心理变幻。比如,康熙本来知道惠儿是纳兰青梅竹马的表妹,但为了显示自己“强”过纳兰,偏偏要夺人所爱。在选秀女入宫的第一晚,就临幸惠儿。贵为天子的康熙,丝毫不担心“煮熟的鸭子会飞了”,而是利用这样的方式折磨纳兰。“隔山打鸟”,既是对自己的炫耀,也是向对手挑衅。这样的安排,既是合理的想象,让人觉得并不突兀,也符合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之间争强好胜的性格。
后来,纳兰病重,康熙赐药方,莫然老师这样写道:“不料安图却说,听得太医院有人传出风来,说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方子!明珠一听就明白了,他不敢再说什么,只是老泪纵横--他这才知道康熙就没有打算让纳兰活下去!”康熙是皇帝,而且是有才有“德”爱面子的皇帝,他要让人们认为他也爱才,特别是像纳兰这样与他一起长大,既是“同学”又是朋友还是君臣的大才。但是,康熙更想在任何方面都超过纳兰。在才华上,康熙要次于纳兰,但才华抢不过来;在情感上,却可以使用手段。于是,康熙抢了纳兰爱的惠儿。
“穿越”过来的导游,在纳兰府听纳兰好友顾贞观说:“据说宫中居然有人怀疑,这皇长子会不会是纳兰的骨血?或许皇上心中也存在有这个疑问吧?”原来,纳兰有可能给皇帝戴了绿帽子。这就是康熙赐药方--其实是纳兰之死的谜底。历史不容戏说,但值得细说。莫然老师如此“合理延展”故事情节,对康熙的心理揣度,对纳兰的深切同情,也就合情合理。
刻画人物,不一定要详细描写人物外貌,或者当时场境 ,通过对话更能形象地表达人物特征。在这方面,最成功的是康熙看似轻描淡写的说话,以及曹寅欲盖弥彰的巧舌如簧。康熙在明珠府上遇刺,索额图带兵追凶,纳兰明珠百般抵御,在天辉阁突然有刺客腾空而出。这段故事情节令人血脉喷张。在事情出现转机,但未了结之时,康熙“抬头看了看天色:好了,现在天都快亮了,闹腾了一晚,朕也累了,朕要摆驾回宫了……”寥寥数语,将一代圣主英明(也是狡诈)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描写,更能显示出康熙的胸有沟壑,让康熙的形象入木三分。了解康熙的人,对莫然老师这样的创作,不得不拍手称快。
作品中也披露了一些清宫秘史。比如康熙的初恋情人孔四贞,使一代圣主也“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强压心中之痛,啮噬他人之爱,康熙真情中有无奈,刚强中有怯懦。对朋友、臣子、情敌既尊重又愤恨,就不再是无本之木。皇帝也是人,还是欲望极其强烈的非普通人。他不能得到的东西,其他人也休想得到。而这“其他人”,主要是和他亲近的熟人朋友。纳兰不幸中招。这是人生经验之谈。莫然老师写道:“其实皇上与纳兰这一生的交往堪称知己,可惜他们俩离得太近了。”这样的处世之道,还有“记不得哪位生活导师给予我的教诲”“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人生谏言,只是坐着读书是不可能得到的。
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之间还有一个可怕的密咒,这是他们祖宗在争夺天下之时埋下的仇恨。纳兰家族忍气吞声,暗中视皇权为敌。但在皇权重压之下,又不得不夹起尾巴做人。这也是使纳兰痛苦、康熙无情的原因;利用皇后和惠妃分别是索额图与纳兰明珠的侄女的关系,把这两位权臣为撤三番的明争暗斗写得活灵活现。这既是真实历史的叙述,也是人性弱点的剖析。
穿越到满清朝的是年轻女孩,叙述的语言自然清新俏皮,比如“真是人心不古呀,哪怕在古时候,人心也不古!”甚至用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比如“酱子”“下烂药”,也就不足为奇,反而让作品更富有活力。
在主人公纳兰、康熙之间,插上一个“唯恐天下不乱到处惹是生非”的曹寅,曹寅说话的语气、做事的模式,不但符合他的做人方式,而且符合生活常理。只有对生活有深刻了解,才会有如此感悟。庄士栋化身冯子剑,也给故事增添了“粗枝大叶”,使整部作品更容易接受市场认可,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
整部作品的文学特点,是接近影视剧本的简捷与果断。这与莫然老师的编剧经历分不开。让小说具备剧本的根基,可以使读者在脑海里形成立体空间,阅读就会更加愉悦。当然,这更是著作等身的莫然老师的写作功底的轻松表露,甚至是她慷慨激昂、做事风格的自然流露。
在写满清历史时,也要放眼世界。借助穿越的年轻女导游,让历史有了“倒叙”的机会,也和世界历史有了横向比较。这些,在《月渡迷魂》中有更多历史知识的普及。
在我的认知里,是莫然老师用“穿越”这种方式,进行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写作。从作品后记里,看到莫然老师这部作品竟然写成于2005年。这使我感到非常遗憾。假如这部开“穿越”鼻祖的作品早日面世,也许就会给后来的“穿越”作品带一个好头,使我这样的人对“穿越”作品不至那么反感。
庆幸的是,今天终于有机会读到这部早就该读到的作品。
但是,我还是感到深深的遗憾。莫然老师这样的作品,至今还是很少有人读到。这就是深爱历史的我们,不大不小的悲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