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唐高宗都重视文化建设,弘文馆的兴盛可见一斑。上官仪词彩自达,除了本职工作,常常应诏创作宫廷诗。
《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
本以词彩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宫廷诗要写出彩并不容易,原因如下:
一、宫廷诗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
二、诗要富丽堂皇,要歌功颂德,易写出浮艳雕琢感与千篇一律感。
上官仪的宫廷诗能得二帝认可,得世人称颂,高明之处在于:
他善用典,不用堆砌辞藻的方式来达到堂皇的效果;又善用声辞意象之美,冲淡内容之空泛。
以《奉和山夜临秋》为例:
奉和山夜临秋
【唐代】上官仪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蒙烟壑深。
意译:
殿内散去夏日的炎热之气,辇道上亦能感觉秋天的阴凉。
秋风似乎融进筑乐声,秋水似乎流进琴乐声。
风起云动,送别南飞而落后的大雁,月亮升起,树木历历而显清净。
夜露滴落枝叶,沥沥作响,远处山壑,在月下迷蒙幽深。
赏析
01 先定性,这是一首宫廷诗
“奉和”一词,直接点明诗是应诏而作,与别人相唱和。“殿帐、辇道”表明宫廷环境。
02 诗中用典,深合帝心
上官仪少用华丽辞藻写诗,比如:
建筑方面,无“巍峨、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类词;
歌舞方面,无“朝歌夜弦、明星荧荧、绿云扰扰”类词;
人物方面,无皇帝“英明睿智”、 后妃“国色天香”类词。
但是,有汉筑!有虞琴!
“汉筑、虞琴”是诗中优雅镶入的金与玉!
关于汉筑
筑是一种击弦乐器,中国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并没多高贵。
《广韵》有记载:筑似筝而十三弦。
《史记·荆轲传》有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图: 击 筑
当诗中的“筑”前加了个“汉”字,档次与格局立升。
汉高祖刘邦,曾亲自击筑而唱《大风歌》 !
而他,是值得唐太宗学习的前辈之一。
有诗为证:
咏风
作者:李世民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
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
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译文:
风起自西北,萧索迅疾,一路向东吹来,直至蓬莱、瀛洲。
风吹树木,枝叶摇曳,花色纷乱,风响山谷,鸟啼声隐约难辨。
天空丝绸般轻飘的白云随风而散;水面因风而荡起涟涟水波。
想到汉高祖所唱《大风歌》,我将效仿他,实现天下大治。
唐太宗达成“威加四海清”的理想,赢得“天可汗”尊称。
唐高宗继往开来,把边境线往外推了又推,龙朔年间,疆域达到全唐最大。
关于虞琴
与筑一样,琴也不过是种乐器,宫廷舞乐,少不了琴声。
琴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古琴,它有7根弦,故又叫七弦琴。
图:弹 琴
把琴说成虞琴,平平无奇的琴就成了帝王琴。
因为“虞”是上古圣帝“舜”的朝代名。
据传,伏羲或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是琴的创始。又有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其后文武王各增一弦,成为七弦琴直至于今。
03 以意境美,转移内容的无聊
宫廷诗,兴起于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主要用于描写宫廷生活,或文人墨客相互唱和。
其特点是:辞藻靡丽而内容空乏无聊。
上官仪对美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他巧妙选取自然风物—— 风、水、云、雁、月、林、露枝、烟壑,做为诗的元素,以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
在他的笔下,诗有声音、有颜色、有意境,有韵律,内在审美搭配合理融洽。
当我们用心诵读《奉和山夜临秋》,脑海会呈现一幅宫廷秋夜画。
画中虽免不了属于宫廷的升平歌舞,但画中的皎洁月亮与月光下一应自然景物,空灵而宁静,让人忽略或忘了追究诗人奉和的内容有多无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