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时间4分钟
01
一个完整的知识学习闭环,包括知识采集、个人认知、建立连接和践行反馈四个过程,而它们又分别代表着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的四个阶段。
我们前两天聊过,第一步,问题导向、针对性的知识采集,第二步,目标导向、快速转化为个人认知。
今天我们再聊聊,知识学习闭环的第三步——建立连接,一个从信息处理到信息输出的过程。
02
你一定有很多的疑问。什么叫建立连接?这和我的知识学习有什么关系?
建立连接的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精简动作,精简你的知识笔记,让它更有效。具体体现在两个过程:
(内部连接)连接未来复习的你,帮你高效复习;
(外部连接)连接日后行动的你,帮你高效行动。
精简的结果有以上两个好处,精简的过程同样有两个优势:帮你加深理解,帮你节省时间。
03
可能你还要问:既然知识都到手了,为什么还要建立连接?为什么处理过的信息还要精简?
其实很简单。经你问题导向地采集,信息有主题了。再经你目标导向地处理,信息是你个人的了。但即使是通过了主题和个性的双重筛选,信息还是太多。或者更确切地讲,废话太多。
为什么有这么多“废话”?人类不是一直在生产更人性的信息吗?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些所谓的“废话”是相对于你自己而言的。别忘了,经过前两步的知识学习,庞杂的信息在你这儿已经有定位了,既属于你的问题,又符合你的目标。换一个人来看相同的信息,也许就会有帮助,但对你来说不会。
第二,别人把信息传达给你,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描述,而在你这儿,这些信息大多数是多余的。
举个例子,你和朋友在街上看见一只猫,你朋友可能会说,“你看路对面那只蓝眼睛的花猫,胖嘟嘟的真可爱”,对你来说,这些信息很可能被简化为“那只猫可爱”,或者干脆是一句无关痛痒的“哦”。
04
现在来点实际的,如何做精简呢?首先就是“删”。
随便拿来一篇知识笔记,删掉80%的“的”字无关痛痒,先删掉所有你觉得没用的文字吧。或者更绝的,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整理文字。
我们知道,每一句话都包含一定的词汇做内容,也需要用多样的句法把不同词性的词汇组织起来。一句话里,名词是主角,动词是具体的动作,介词表条件,形容词副词表程度,而句法则只是组织词汇的工具。
拿来一句话,分一下词性,能删的就删吧。比如这句:“精简的过程有两个优势:帮你加深理解,帮你节省时间。 ”,简化成“精简,加深理解、节省时间”,意思基本保留了。
用你的直觉删也好,用语言学方法删也好,保留原意的前提下,删得越多,就越精简,效率越高,效果越好。简约,其实就是一个精简到极致,但仍然保有原意的结果。请你相信,简约是有强大力量的。
05
除了“删”,人类很早就发明了另一个精简的工具——“分类”。
把你的个人认知简单分个类吧。在这给你推荐我学到的一种分类的方法。
把个人认知分成四类:知识主题(相当于标题),行动方法(相当于结论),逻辑认知(相当于论证)和经典素材。信息不一定是分开的,标上不同颜色或是其他不一样的形式,就可以给眼睛提供很好的区分度。
最理想的结果,事后再考虑相同的问题,立刻检索到这一知识主题,直接看行动方法。忘了为什么这么做,看逻辑认知。还有点不能理解,看经典素材。
分类是一种把内容分次序的过程,在特定应用情境下,一类只是另一类的补充,不看就不看了。
当然了,知识笔记不管怎么精简,还是应该怎么舒服怎么来。更人性化才更接近大脑的原始状态,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思维。
经过精简的过程,知识笔记就基本完成了。它的价值就在于“简”。相对于繁杂的读书笔记,它更利于存储在电子化平台上,用的时候随时搜索组合,并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06
我们来简单做个总结:
建立连接,就是一个精简动作,让知识笔记更有效。现在帮你加深理解、节省时间,日后帮你高效复习、高效行动。
怎么做精简?一种是“删”,先删掉所有你觉得没用的文字,或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重新整理文字。另一种是“分类”,把内容分次序,在特定应用情境下,一类只是另一类的补充。
精简动作,高效地建立连接。你明白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