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
与很久不见的朋友见面,谈到二胎问题,儿子快四岁的他说会要二胎。
很吃惊。
更吃惊的是他要二胎的理由。
等自己老了,一个孩子负担太重,想再生一个给他减减负。
原因也是有,这个同学前几年家里人出现情况比较不乐观,有重病家人,耗费好多金钱不说,作为家里的唯一男丁&壮丁&经济顶梁柱,朋友确实背负了很多。
家人身体不好,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导致在朋友拼命赚钱,进入大厂不算,还主动请缨出国,因为“那样赚的多一些”。
推己及人,不想等自己老了,自己的孩子像现在的自己一样吧。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这个朋友国内985毕业,现在在大厂收入其实不算低,但因家庭背负实在过重,生活的压力一直很大。
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但知识没能改变他家庭的命运。
知识没能改变他家庭的命运,但知识可以改变他的命运。
家庭的命运往往是上一辈人的果,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结果不是那么容易改变。
而自己的命运取决于自己当下的选择。现在播种,未来收获。
回到故事本身,解决一个孩子负担重的方案就只有再生一个吗?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什么是相对最佳解决方案?
我相信一定有,当下马上能想到的,锻炼身体、规律作息、提升认知、关爱家人、风险对冲……就是虽不完美但很好的解决方案。
其中通过购买保险进行人生风险对冲,就基本能解决大部分意外的经济压力。
人生有多少问题是钱解决不了的呢,有,但不多。
历史问题,已经很难马上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是当下自己的选择,这决定了未来我们的生活。
《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写到: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度过一段特别悲惨的时光,但哪怕在那样极端的情境下,他还是一直坚信,自己依旧有选择的权利。
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选择权和选择权带来的概率权。
第二个故事。
大学金融系教授,在课堂上谆谆告诫大家,多子多福。
理由是,不要只生一个孩子,“不然你就被他垄断了”。
原因也是有,他自己只有一个孩子,严格按照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
等到二胎放开,有心无力了。
他现在就是被唯一且亲生儿子垄断了。
儿子提什么要求,他都不得不满足,没有选择。
因此,他觉得还是多生几个好,这个不喜欢,还有其他的选择。
反过来,因为兄弟姐妹多,老爸就只有一个,供求关系逆转,成功实现反垄断。
很吃惊。
更吃惊的是这位大学教授,分时、分批次、反复告诫同学们,多子多福的道理。
可能真的是老教授这辈子最珍贵的、血的教训吧。
也得亏现在二胎放开了,否则大学教授公开言论与我国“孩子还是一个好”、“少生少育、优生优育”、“少生孩子多修路”的政策违背,就有些政治不正确了。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
知名大学金融系教授,绝对算的上是有知识。但其专业领域可能过于聚焦,对孩子教育领域没有对金融那么用心。
他可能不知道的是:
- 孩子成长不是完全自主、自由式的,更不是随机式的
- 孩子长的不讨自己喜,更可能是自己作为家长的原因
- 一个孩子不讨喜,那多生几个也改变不了什么,结果更可能是多个孩子都不讨喜
孩子是果,父母是因。
孩子不是随机的果,是父母因的果。
试图通过多生几个,解决唯一孩子垄断自己的想法,大概率是行不通的。
反垄断不成,反而促使几个孩子联合起来搞托拉斯,岂不更让人绝望。
反过来想,孩子不听话一定不是因为他是独生子女的原因。
开锁的钥匙一定没在锁头上插着。
金融系教授没有找对根源,也可能是他故意制造课堂气氛而生出的不良笑话。
一个孩子不听话,相比多生一个,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肯定有。
把生孩子的时间拿来关注孩子本身、学习儿童心理、多陪伴……都是很好的策略,这些没做到,只想多生一个简单粗暴解决问题,往往适得其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