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
何谓气节暂且不论,也讲不明白,大体说是一种底线,起码是能约束自己,最好也能感化他人,是感化而不是说教。
宋史有记载,神宗变法,重用王安石等变法派,神宗死,高太后垂帘听政,反对变法,重用保守派司马光。哲宗执政后想摆脱高太后长期压制下的阴影,要重返神宗时代,重新起用变法派。此时变法派带头人是章惇,要清算高太后时的保守派,韩维、范纯仁也在被清算行列。韩维的儿子替老爹申诉,说韩维曾经反对过司马光,不能算是保守派,皇上就将韩维从轻贬谪。范纯仁的儿子一看,好嘛,既然可以翻案,我也替老爹申诉,就对父亲说,你不是也反对过司马光吗,我把这事上奏朝廷,可以从轻定罪。范纯仁决不允许,说,我一生多亏司马光提携赏识,当时反对他是出于政见不合,公事公办,为公而不为私,现在我危急了,又拿这件事跟他划清界限,性质就变成以公报私了。与其有愧而生,不如无愧而死。这就是气节,有些事就是不能做,无论可以荣华富贵还是苟且图存,不能做就是不能做,既可以约束自己,也能感化他人。想必范纯仁的言行也教育了儿子。我们强调家风家教,动辄拿出几篇旧家书,需知家风不是靠留下痕迹的家书传承的,而是靠生活中的点滴言行延续的。范纯仁的高风亮节,想必也传承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古人提倡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没有张口闭口家风道德,可家风道德就在不言语间传承下来。言语的力量终究抵不过行动的力量,不论是对自己而言还是对别人而言。
气节也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也不是非得生死关头才能体现,生活中角角落落都有气节的影子。翻译过村上春树很多作品的林少华讲过一件事。小时候邻居林大爷家院子里有棵枣树,他们顽皮孩子经常翻墙偷枣吃,林大爷担心孩子们摔伤,就把枣用竹竿打掉分给他们。文革时期,林大爷不知为何被批斗,游街串巷,很是热闹。吃过林大爷家枣子的林少华也跟在一群孩子当中,高喊,打倒林XX(林大爷名字)。他讲这件事时很后悔自责,说,平日里林大爷那么疼自己,给自己枣子吃,怎么能喊出那样的话!怎么能干出那种事来!小孩子没有认识能力,可以被原谅,别人能原谅自己,自己当真能原谅自己吗?
气节不一定非得民族生死、国家危难时才能谈,气节是一个人生活的态度,是为人处事的绳纲,也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家风的具体体现。有的以不说假话,不做违心事为气节,有的以不有损他人为气节,有的以不贪图蝇头小利为气节,有的以不违天道为气节,无论哪种,都是坚信不疑,坚定如初,不可撼动,所以才能百折不挠,传承延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