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流行至今,许多人物已经在人们心中有了固定的形象。比如说提起诸葛亮就是智慧,提起刘备就是仁义,提起赵云就是英武,提起曹操就是狡诈等等。
那么提起董卓呢?
很多人想到的是残暴,但是我首先想到的,是胖。
无论影视剧还是动漫当中,董卓都是一个大胖子,94版《三国演义》中由里坡老师饰演的那位已经算是比较体态端正的,往后的越来越夸张。
《新三国》中这位就比之前的圆了一圈。
到了游戏中就更夸张了。
有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这特娘的不就是肚子成精了吗!?
那么为啥董卓会被描述成一个大胖子呢?
我们对三国人物的很多印象其实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那么《三国演义》中有关于董卓胖的描写吗?
答案是有的。
《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中描写曹操准备刺杀董卓时曾经写道:“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说的是董卓因为太胖所以坐不住,一会就犯困,背对着曹操就睡着了。
而在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描写董卓被杀之后被暴尸街头的时候更是写道“又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说的是看守董卓尸体的士兵们将点着了他的肚脐,竟然成为了一盏灯,还流了满地的肥油。
好家伙,这么说来把董卓形象搞得那么胖,尤其是肚子那么大还是挺有根据的。
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而非真正的历史。那么真正的历史上,董卓也那么胖吗?
你还别说,真就是。
无论是裴注《三国志》,还是范晔的《后汉书》里,都记载了在董卓肚脐里点灯这件事,而且比《三国演义》还细节。
首先是《后汉书》中的记载:
“乃尸卓于市。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说的是将董卓暴尸的时候天气开始变热,而董卓因为太胖导致腹部的脂肪融化流出(估计是吕布或者李肃在刺杀他的时候刺中了他的腹部),看守尸体的士兵就在他的肚脐里点火成为一盏灯,一直能从天黑烧到天亮,并且还持续了许多天。
而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在董卓传这里引用了一本名叫《英雄记》的书中的说法:
“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守尸吏暝以為大炷,置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
这里是说的是董卓被暴尸,因为太胖,导致肥油混合着血水留了满地,把草都染红了。于是看守尸体的士兵就弄来一个灯芯插进他的肚脐里点灯,一直能点到天亮,持续了好多天。
看得出这段史实的记载比小说更加细节,因为小说里没有说这盏灯烧了多久。虽然古代的灯可能用不了多少油,但是从入夜点到天明仍然消耗不小。根据《后汉书》中“天时始热”推断,当时的季节应该和现在差不多,而现在西安市的昼长大概是不到十四个小时,那么夜长就有十个小时之久。动物脂肪的点灯效果并不如植物油,估计这些脂肪的燃烧率还不一定会太高,如此都能坚持好几十个小时,可见董卓真的是非常胖了。
其实这件事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以至于留下一个典故叫做郿坞燃脐,或者就叫燃脐,意思是指代元凶伏法,相似用法还有卓脐、然脐郿坞、脐中膏、脐脂自照、董卓脐、郿坞人膏、郿坞然脐等等。这些典故也都被后世的许多文人用过,比如:
明 ·陈子龙:“卓脐已照西京域,莽头更悬沧海上。”
唐 ·杜甫:“燃脐郿坞败,握节汉臣回。”
金 ·元好问:“燃脐易尽嗟何及,遗臭无穷古未闻。”
清·陈培脉:“燃脐诚已晚,动色亦何因。”
宋·陆游:“渠魁赫起临洮,僵尸自照脐中膏。”
明 ·徐渭:“陈遵瓮减封泥液,董卓脐高塞坞金。”
宋·苏轼:“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清·王夫之:“山头鹰眼留匡术,郿坞人膏染蔡邕。”
清·彭定求:“藁街授首天刑速,郿坞然脐国典伸。”
宋·王安石:“然脐郿坞患溢世,焚宝鹿台身易货。’
唐·刘禹锡:“守吏能燃董卓脐,饥乌来觇桓玄目。”
如此可见,董卓的胖还真的是青史留名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