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不是药神》火了,火得一塌糊涂。
上一周,不知道看到多少公众号、多少文章都在蹭它的热点。这也正常,因为这是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想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总得想想别人的关注,不能只是自说自话吧。
我也凑个热闹,蹭一下。我蹭,不光是引人关注,更因为作为有幸存活的白血病患者,对这样一部电影确实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受。我觉得值得为自己记录,也值得与他人分享。
2
得知这部前期点映口碑极好的影片,我和老婆的第一反应截然不同。
她明确表示,绝对不会去看,不想看,也不敢看,她坦言,对于过去的痛苦,唯恐避之不及。而我,恰恰相反,反映现实的剧情类影片,一直都是我的菜,更何况这部是罕见的白血病题材,与自己那段经历高度相关,对于略有被虐倾向的我,不容错过。
我买票的时候看到电影评分是9.7,而且之前看了两篇影评,把这部电影夸到了天上,所以进影厅前,真的是被吊足了胃口,内心充满了期待。
经历近两个小时的全情投入,其间当然多次被电影情节和演员表演深深打动,甚至落泪,但当我走出影院,这种感动居然很快便消失了。说实话,这部电影对我内心的冲击远远小于之前的期待。
当然,在烂片横行的当下,这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但不知怎的,我就是感觉哪里不对劲儿,具体哪不对,一时又梳理不清。这两天,我一直在心里回味这部电影,慢慢的,似乎找到一点答案。
3
相对于整部电影,我更喜欢电影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程勇(徐峥饰)迫于生活不得不走私仿制药、后来因为怕被抓而放弃的故事。
程勇和印度药厂老板谈代理权的时候,他说:“我不是要当救世主,我要赚钱。”后来和团队几个人吃散伙饭的那场戏,程勇宣布今后不再走私仿制药了,几个同伴表示质疑,程勇拍桌子大喊:“你们几个他妈的能有今天都得感谢我,我又没得白血病!”徐峥的演技真是好,人物刻画极其到位。
断了格列卫仿制药以后,吕受益的病情急转直下,终于撒手人寰,这段戏也是极其震撼人心。有两个眼神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个是程勇到医院探望的时候,正好赶上护士要给病人处置感染创面,让家属出去,吕受益顺手抄个毛巾咬在嘴里,给程勇递了个眼神。还有一个,是吕受益半夜起身,整个就是死人的样子,但转身看到床边熟睡的女儿,他嘴角微笑,眼睛里一亮。这两个镜头每个不到两秒钟,但演得的确太好了,把白血病人那种绝望、无奈、留恋,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剧情发展到这里的时候,都很好,演员演得也特别好,人物命运、矛盾冲突都出来了,给人感觉特别震撼、特别有力量。为什么有力量?因为真实。程勇用他的行动告诉所有人:我不是药神,我他妈就是普通人,我不懂白血病人,我也拯救不了那么多病人。这种声音也许不那么高尚、美好,但是它真实,它让现实的矛盾和白血病人的悲凉处境更显刺眼。到此,其实影片的主题已经完成了——没有药神,只有凡人,没有善恶对错,只有残酷现实。如果这部电影纯是现实主义,那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
但是,纯粹现实主义的电影是不会叫座的,成功的电影需要一种平衡,商业与艺术的平衡,现实与梦想的平衡,总之,种种原因,我们的主人公必须成长。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故事,程勇通过吕受益的死懂得了白血病人,良知迸发,开始冒着坐牢风险,不赚钱走私仿制药,到后来甚至每个月搭进去几十万,也要尽己所能对病人负责。
也许正是从这里开始,我感觉有点儿不对劲儿了。作为一个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白血病人,我开始有点儿不相信了,不相信这样的事会在现实中发生,进而不认可电影故事的逻辑。
也许你说,这是真人真事改编呀,现实中已经发生了,有什么不信的?请注意,程勇的原型叫陆勇,本人就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他做这件事的逻辑与电影呈现的完全不同。兔死狐悲,同病相怜,这个说得通。但一个好不容易从底层爬出来的中产,已经拥有了体面的事业和生活,让他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讲情怀、讲悲悯,这个逻辑不够硬。
也许你说,这是电影,是创作,是高于现实生活的,是引人向善的。没错,故事是可以虚构的,我只是不喜欢后一半故事所表达的观念和导向。明明说好了“我不是药神”,最终还是变成了“药神”。虽然在现实中跌落了,但在病人心中已然矗立成“神”,或者至少是“侠”吧。
影片最后,无数白血病人注视着心中的“神”或“侠”离开,并为他献上自己的最高敬礼——摘下口罩。很多观众为这个场景流下了热泪,可是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的场景,不喜欢背后的隐喻,不喜欢人把自己的命运托付于另一个人的崇高道德。以我治病中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这样的路径不现实,也走不通。
4
跳出电影,我们聊聊现实。
先科普一下白血病常识。白血病种类很多,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急性的,癌细胞繁殖速度快,短期控制不住,很快要命,这类白血病更为凶险,只能依靠大剂量化疗或骨髓移植求生;另一类是慢粒,癌细胞繁殖扩散比较慢,靠服用格列卫这种靶向抗癌药就能够控制并长期生存,但不能断药,断药病情就会反弹,发展到一定程度会“急变”,也就是变成急性白血病。
我当年是属于急性白血病,《药神》电影里的都是慢粒白血病患者。我治病期间接触的都是急性患者,所以对慢粒患者并不十分了解,但是不论急性还是慢粒,都是和死神PK,内心的考验和煎熬是一样的。
我命大,居然挺过来了,不管将来怎样,至少当下安好。在治疗过程中,到后期逐步康复,再到现在与常人无异,一路走来,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了太多太多折磨。对于这些沉淀在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痛苦经历,我基本不会和别人谈起,包括最亲近的人,因为我知道,说了别人也听不懂,徒增沉重和尴尬,何必呢。不是说世态炎凉,实际上我知道很多人爱着我、关心着我,但我更知道,即便爱我、关心我的人,也没有完全理解我并分担我痛苦的义务和力量。
事非亲历不知难,白天不懂夜的黑。只有曾经坠入深渊的人,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痛苦。只有有过同样经历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只有当我们自己不幸的时候,才能深切感受到别人的不幸。正因如此,“药神”的原型陆勇,才有可能冒着触犯法律的风险为病友买药,电影里的“黄毛”才会把抢来的宝贵的救命的药分给其他病友。
相对而言,电影里的主人公程勇,仅仅是看到了白血病人吃不起药的悲苦与期待,看到了病人的死亡,难道就真的能够切身感受到白血病人的痛苦,并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吗?看到痛苦的旁观者多了,难道都指望着他们去背负起那份责任和道义嘛?我不相信,事实上也不应该。
我在治病期间直到现在,都时刻告诉自己,不要苛求别人甚至亲人完全理解自己经历的一切,不要做不切实际的期待,更不要把自己的生死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其实这样的道理,适用于所有经历苦难的人——快乐可以共享,痛苦只属于自己,没有“救世主”可以拯救你,除了你自己。
5
我是怎么活过来的?难道没有别人的帮助,全靠自己?当然不是。我患病治病期间,家人、朋友、同事、医生,都为我付出了很多努力,没有他们的救助,我活不下来。他们是我危难时刻的陪伴者、助力者,但不是我的“救世主”,不是我的“药神”。他们救助我,更多的是基于基本的责任义务和人道关怀,而不是无比高尚的道德或者自我牺牲的殉道精神。
我讲几个事儿,也许你就会知道,在人人脱不开的利益和现实面前,所谓高尚的道德是多么脆弱和靠不住。
我第一次化疗住院的时候,有一天,旁边床位住进来一位新病人,40多岁,平谷农民,没有医保,家境也不好。同样是急性白血病,高烧不退,浑身疼痛,非常痛苦。他的家人轮流来医院照看,妻子、母亲、儿子,无论谁,都是一脸忧心忡忡而又冷漠无比。他们话语中,不大关心病人的痛苦,主要关心的是治这个病要花多少钱,钱从哪来。住了一周,出院了,家属说他们不在这治了,治不起,回家吃中药去。以当时那个病人的情况,我估计熬不过一个月。那又怎样?能谴责病人的家属不讲情义和道德吗?
还有一位病友,和我同岁,孩子刚出生几个月,自己查出了急性白血病,爱人带着孩子回娘家老家了,把重病的他交给了年迈的父母。我俩住在一间病房的时候,我这边出出进进的是老婆,他那边是两位骨瘦如柴的60多岁的老人轮流陪护,从没见他的爱人露过面,估计已经把他作为不良资产切割了。这时候用道德去谴责那个女子薄情寡义有用吗?
再说“妙手仁心”的医生。
我初步康复后,偶尔会有人向我打听,问人民医院治白血病哪个医生最好?我总回答,人民医院治的好,主要是病例多,医生团队整体水平高、有经验,只要能进入它的治疗体系,哪个医生都差不多。但这样的回答显然不让人满意,对方一般都会穷追不舍非要我说出个名字,好像只有找对人才踏实、才能治好病。其实医院是个机构,医生是个职业,任何诊疗尤其像白血病这样的大病医疗,都是有细致规范的流程的。医生的个人作用有没有?有,但没有病人想象的那么大、那么神,更不能指望着医生时刻怀着悬壶济世的崇高医德来对待病人、拯救死难。
记得我做完骨髓移植后,血细胞迟迟不涨,有几天几近绝望了,因为一旦移植失败,就死定了。一天早晨,我的主治医生按照惯例到移植仓查房,我看到他身后还站着一个人,我认出来,那是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主任***,号称这一领域最牛叉的权威。就像久困于沙漠的人看到一块绿色,我多希望他走过来,问问我的情况,然后拿出高超的办法,救我的命。但是他没有,他只是站在门口,听着主治医生问我几句不疼不痒的话,冷冷的看着我,脸上没有一丝表情。我当时想:我都快死了,他还这么冷漠?可是现在回头看,那再正常不过了。在你眼里,医生是生的希望,在医生眼里,你只是他无数病人中的一个。你能因为医生态度冷漠就谴责他缺德吗?如果医生对每个痛苦的病人都感同身受,那他早就痛死了,什么都别干啦。
苦难中,我们总是希望有人站出来,拯救自已于水火,如果没有,我们就抱怨这个世界无情冷漠。我们总是把眼睛朝向外面,却没有看看自己的内心。正是内心的怯懦和恐惧,才让我们苛求他人的道德,祈求神灵的降临。遗憾的是,“药神”并不存在,即便有,也不再别处,而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6
《药神》电影后半段儿有一段催泪弹,一位白血病老大妈拉着警察的手,说:“谁家还没个病人啊,你能保证自己今后不生病吗?”这一问,太厉害,直接扎到了观众的心坎里。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人生的无常,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顺溜、不遭难呢?如果不寄望于道德和神灵,我们又该为随时可能到来的苦难做些什么准备呢?
作为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我不想说虚的,只想说点儿实实在在我感受到的,我认为有用的,三条:
第一,要自律
肆意畅快的人生,可能是不可收拾的人生;拘谨约束的人生,可能是细水长流的人生。就这么简单的道理,看你怎么选。尤其在健康方面,饮食、锻炼、心情等等,一定要对自己有要求。战胜大病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让自己陷入大病。一旦你掉进去了,一切都变了、都晚了,那时候能控制的东西就很少了,人生就是另外一套逻辑。
第二,要积极入世,有备无患
并不是说为了健康,我们就不要努力工作了,就消极遁世,养生好了。这样躲避苦难的姿态是被动的,能保证养生就不生病吗?还是要有主动的一面,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还是要积极入世打拼。说现实点儿,多赚点钱,争取更高的地位,看似庸俗,可一旦落难,这些世俗功利的东西是实实在在起作用的,会让你接受到更好的治疗,有更大生还的几率。这个世界就是分贵贱、分阶层的,现实谁都无法回避。
第三,日常培养好心理素质
多看看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的书,知道人是怎么回事儿,知道生命渺小如蝼蚁,也许就没那么恐惧,没那么怕死。心理素质好,大病中生还的几率也会大很多。再不济,死也可以选择优雅一些、体面一点儿。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我觉得确实挺重要的。
7
扯了这么多,最后说回电影。《我不是药神》是好电影,绝对值得一看。我这里巴拉巴拉说一大堆,绝不是批判,我也没那个水平,主要是借物抒情,借《药神》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谈自己的体会,说自己心底的话。
据说上映4天票房已经突破13亿,这部电影商业上的成功一定会引发大众对于白血病以及癌症患者更多的关注,会引发大家关于人生命运的丰富思考,我想,这才是一部好电影给社会、给民众带来的最大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