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一本随笔集名叫《僭越的感觉 欲望之书》,一些笔记和随想。
寻找自我的疲倦
书中提到“做自己”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成为了一种被所有人接受的价值观念。人们崇拜的追慕的偶像明星中,这种标签尤其令粉丝感到兴奋。因为“做自己”是偶像与自己共有的观念,使得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对方在自己身上的影子。
从“做自己”的概念被提出一直到现在为止,它已经成为了渴求自由和乐趣的年轻人必须去追求去实现的观念,因而具有了成为俗成约定式的命令意味。
可当所有人都在“做自己”时,真正的“做自己”不就变成了不做自己吗?
“做自己”会产生实现预设目标后的满足和喜悦,为做自己而努力的期盼和陶醉,发现做不了自己后的绝望和无力。以及因为长久以来一直追求做自己而感到疲倦。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做自己”这种行为的前提就是建立一个在认知中“自我”。而显然她与真正的自我是有差别的。而且,可能差距很大。这也是追求“做自己”却感到疲惫的根源。
“做自己”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认知,就是会过的更快乐更自在。可这不正是被做自己的想法绑架了吗?人们在做自己的时候得到的沮丧往往多过预期中的快乐。
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中有一句话:“树上最成熟的果实是自主的个体,这个个体只与自己相像。”
按照我的理解,这句话所指向的是人有所求而不得的原因,在于自身没有成熟的拥有与心灵相像的实体。即认知中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并不相似。
再讲到焦虑。
现代人的焦虑中,有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个体的独立。我常说人们往往为自己生活的经验所困,指的就是人们在自己的心灵上太过独立。更愿意接受被生活所预设的那些选项。
而如今的时代已经没有任何的道德或传统能以绝对权威的姿态来指导人的内心发展。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需要独立负担起他们整个生命意义的重量。而这种意义往往因为它的抽象和能够多重解读的特性使得人们难以承受。因此带来了害怕,绝望,沮丧等极端情绪。而在忙碌而多彩的生活中,人们可以选择不去面对他们。但因为这些情绪的真实存在,而且无法自我消解。所以就会或多或少的以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
个体也因为这样的独立本能地拒绝外界以命令的形式主导他们的行为。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依赖自身内部的动因。求助于精神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