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唐浩明的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之后,就很想把写晚清四大重臣的小说都拿来读读。先来后到,哪套书先到就先读哪套吧,《左宗棠》找到了。
一直以为左宗棠也像是曾国藩一样科举出身,在仕途的路上一步步走来。读过之后才知道了左宗棠的科举并不顺利,但是仕途却是平步青云,曾国藩用了二十多年走成的仕途之路,左宗棠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也许是作者把第一部的书名定为《平步封疆》的原因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试想又有谁能够平步青云呢?左宗棠的“平步封疆”背后是他多年的不懈的积累,正所谓“厚积而薄发”,“一发而不可收”。
左宗棠科举失败后,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在渌江书院做了一名山长,也就是现在的校长。在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但是他“学问和才气并不在八股文章之上,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农耕、荒政、盐政、军务等多有涉猎。”他用大量的时间来研读这些经世致用的学问,为他今后的平步封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为学的路上不慌,不急,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单拿画地图这件事来说,当陶澍说画这样的地图这么也得十年左右的时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晚辈已经画了七八年了,天下无不能之事。晚辈认准了的事就觉不回头。”左宗棠这样说。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司马光先生的一句话“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他在用这句话批评一些追名逐利的人,而左宗棠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批评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在科举失利后,他能安贫乐道。“环顾这间屋子,除了一桌一椅一床,其余便全是书了。”他真正做到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了。
他的“平步封疆”除了肯沉下心来学习这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他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在成为封疆大吏之前,他的生活还是很贫穷的,甚至要考别人的接济过生活。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关心他人的疾苦。在有灾民的时候,自己一家人都吃不饱还开粥棚,救济受灾的百姓;脚夫把他送回家后,虽然自己也不富裕,但还是多给了脚夫一些银两。也正是这看似不多的救助,在后来这个脚夫竟为了报恩而拼死救了左宗棠的命;他因为抱打不平不惧总兵权势就了酒店老板的女儿。在自己成为封疆大吏之后,对于自己的家人吃穿用度都从节俭要求,却把自己每年的俸禄和养廉银子都用在周急济困、兴办学堂等事情上。这些对于他来说,或许都是他“经世致用”的一些具体的表现。
他是一个尊贤重能的人。左宗棠本人恃才清高,他在做山长时,连知府去找他他都不理不睬的,甚至还让知府大人给他掌灯。就连陶澍这样的封疆大吏去见他时,他也说:“没看在下正忙着吗?他做他的总督,我当我的山长,他要见在下来就是了。”但是当他知道林则徐要见他时,他却沐浴更衣,倒头就拜。对林则徐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仰跃然纸上。
他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在他当师爷帮助守城将军救长沙的时候,他坚持不肯退守。当长沙城被太平军炸开了一个大口子的时候,坚持守城。他用激赏的办法动员全成的军民往城墙的大口子上扔石头,很快就把缺口堵住了。但是在扔石头的时候也会砸伤自己的人,别人劝他时,他说,丢了城比死几个人可是严重多了。最终长沙城保住了。在他想办造船厂时,遇到了诸多的阻力,但是他都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想办法解决困难,最后终于建成了造船厂。
他是一个关注民生的人。有一年他去当铺,发现当铺的伙计在欺负一个小孩儿。当铺的柜台特别高,孩子小看不到上面。左宗棠立刻命令当铺的掌柜把柜台锯掉一部分,让一般人都可以看得见。而且命令全城的当铺都锯掉柜台,方便典当的人。有一次他打了胜仗,老百姓牵着两头牛来劳军,他硬是让老百姓把牛牵回去。因为他觉得两头牛对于部队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那就太重要了。从这件事我们就更可以看出他对老百姓的生计的关注。由于他的爱护民众,为老百姓着想,以至于他离开福建,前往陕甘做总督时,送行的百姓挤满了衙门。
他务实重干,为了调查一件事情的原委们可以把自己投进监狱;他心思奇巧,用两份不同内容的奏折吓住了县丞,拿到了收钱量的根据——鱼鳞册……他所做的实事还有很多,这都是他“平步封疆”的基础。如果说我们看得到的是他的平步封疆的结果,那么我们就要好好体味他的“平步”走了都长时间。“平步岂可青云”,没有积累,哪有爆发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