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理论

作者: 微若微风 | 来源:发表于2019-06-24 22:55 被阅读0次

1、“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篇》

2、“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灵枢。经脉篇》

3、“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灵枢。经脉篇》

4、“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灵枢。经脉篇》

5、“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灵枢。经脉篇》

6、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腕后一寸,别走太阳也。”《灵枢。经脉篇》

7、“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灵枢。经筋篇》

8、“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灵枢。经筋篇》

9、“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与营俱复大会于手太阴矣。”《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10、“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11、“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俞,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两热相抟,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衣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益燥,饮食不让美恶。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曰:善。”《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12、“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灵枢。五味论第六十三》

13、“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呜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14、“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15、“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疭,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灵枢。热病篇》

16、“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疭,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7、“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

18、“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素问。诊要经终论篇》

19、《四圣心源。舌病》“心窍于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属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转,金敛而水藏之也。胃逆而肺金失敛,则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见于舌,疼痛热肿,于是作焉。

    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则苔黑而滑;水负而火胜,则苔黑而涩。凡光滑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心主言,而言语之机关,则在于舌。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脉之柔和也。筋司于肝,肝气郁则筋脉短缩,而舌卷不能言。《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唇舌,脉不荣则舌萎人中满。《素问·热论》: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足三阴之脉皆络于舌,凡舌病之疼痛热肿,则责君火之升炎。若其滑涩燥湿,挛缩弛长诸变,当于各经求之也。”

相关文章

  • 舌理论

    1、“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脉度篇》 2、“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

  • 凡是疗法——空间舌诊基础理论

  • 各种舌症一针疗法——《针灸临床笔记》读书笔记42

    舌强不语——劳宫; 舌颤、舌痛——液门/中渚; 舌麻、舌伸不收——内关; 舌缩——水沟; 舌强、舌疮、木舌、重舌—...

  • 舌诊图解大全

    【中医经典】舌诊图解大全 望舌质 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望舌体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

  • “中医舌象辨析”学习笔记(二)望舌质。

    第二章 望舌质 望舌质,主要包括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五个部分。 第一节:望舌神 舌...

  • 伸舌鉴别阳虚还是阴虚

    阳虚舌胖苔厚,阴虚舌瘦苔少。 阳虚舌质淡,舌胖,齿痕、水滑、苔白,苔厚; 阴虚舌质红,舌瘦,舌红、舌干、苔少,苔薄。

  • 中医健康保健自学之舌诊2舌质

    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望舌质包括观察舌的神、色、形、态四个方面的内容。 舌神 舌之有...

  • 从零开始学舌诊

    1、从零开始学舌诊1-舌诊的原理 笔记:舌诊主要看舌体。舌面分舌尖、舌边、舌中、舌根。舌底看的就是舌底的血脉-舌脉...

  • “中医舌象辨析”学习笔记(一)

    舌诊的内容 一,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是指舌的...

  • 教你舌头怎么看病

    1.正常舌 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淡白舌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舌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toa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