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之前无意中看了电影《七月与安生》,第一次看完之后,有些断片,总把某些情节联系不到一块,过了些日子很认真的再看了一遍,不曾想竟然回味无穷。由此,迫不及待的想看原著。安妮宝贝,我大学时常看的作家之一,尤其喜欢看她的随笔,安妮的作品大多属于阴郁,沉闷,悲观却又向往期待。而这部电影源自《告别薇安》里的短篇小说七月与安生,仅有35页的文字拍成了近乎两小时的电影,剧本和电影是不同的版本,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的理由吧。
始于七月,终于安生七月第一次遇见安生的时候,是十三岁的时候。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只是她心甘情愿。虽然对这种心甘情愿,她并不能做出更多的解释。
始于七月,终于安生七月与安生是一对幼年相识的好朋友,十三岁到十六岁,那是她们如影随形的三年,一个热情如火,一个温柔似水,一个是大家眼中的叛逆女孩,一个是同学们心目中的乖乖女,这样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在命运的驱动下成为了最好的朋友,既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就像世界的很多事物,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
始于七月,终于安生爱情是让友谊破裂的导火线。十八岁那年,两个人同时爱上了校草苏家明,虽然家明选择了和七月在一起,可是他的心却一直偏向安生,为了成全七月,安生在收下了家明的玉观音以后离开了从小生长的城市,选择去流浪。这或许才是真实的安生,放浪不羁,崇尚自由。七月继续留在曾经的城市等待家明的选择,安生则选择了去深造。可是后来的后来,家明逃婚,七月怀孕,最终回到了安生的身边,只可惜后来七月难产,留下自己与家明的孩子永远地离开了安生,而曾经流浪的安生最终也选择了安定下来,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这就是电影的结局。当然,安妮笔下的结局和电影恰好是相反的。安生,因为难产而离世。七月和家明过着平淡的生活。我想安妮既然要安排主人公的离开,那就牺牲第三者,本来她也是破坏了友情爱情的罪魁祸首。不管电影还是原著,我不想过多的去评价苏家明的好坏,真正让我回味的,是七月与安生。
始于七月,终于安生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她们太像了,就像是一个人的不同两个面而已,七月看似听话乖巧,实则内心十分反叛,安生曾经四处流浪,但她内心深处又何曾不想有一个家,最后的最后,安生成为了稳定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的安生。恍然觉得,或许这不光是七月与安生的故事,她们也很像我们,很像在人生里挣扎的我们。曾几何时,我们也像七月一样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的话,认真的读书,考上好大学,完成学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找一个靠谱的对象,过上安稳的生活,在看似美好的憧憬里,我们不断的挣扎,不断的彷徨,曾经的我也想选择漂泊,漂泊与两千之外的异乡,也想像安生一样有各种体验,发过传单,做过家教,进入报社,待过旅行社,也去过早教中心,毕业也可以进入一个像样的三本院校~更多时候我都会选择努力的生活,都以第三名次,没能如愿留在本校,没有机会再继续深造,有些可能是遗憾,但最终呢,像七月一样选择妥协现实,也会明白我们不能永远漂泊流浪,选择和安生一样应该过安定的生活。
始于七月,终于安生七月与安生,就像因果循环一样,七月想成为安生,安生羡慕着七月,彼此爱着,却又恨着,就像是爱而不得一样,或许爱与被爱,本来就是很难懂的,也是矛盾的。在某个时间,某个角落,遇见另一个自己。或许我们也曾经挣扎过,迷茫过,叛逆过,妥协过,可是我们的人生终究会像安生一样归于平静,成为万千人群中的一员,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为了生计而奔波,为了爱人而哭泣,又在伤痛后学会慢慢变得坚强。
始于七月,终于安生我们既是七月,又是安生,我们的人生始于七月,终于安生。也许这就是成长的意义吧,把曾经是七月的我们慢慢磨砺成了长大后的安生。
始于七月,终于安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