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卡尔龙格曾经将人的人格类型区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对应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是那些在人群当中侃侃而谈,发表意见的人和那些不善言辞,看起来总有些沉闷,话少的人。
一个人话少的原因无非在于两种:
其一是他们年纪尚轻,缺少阅历也不谙世事,所以面对很多需要他们表达的场合,会因为没有谈资,所以感到紧张和茫然,进而显得木讷。
第二种,他们内心的城府极深,明白言多必失的道理,在倾听的善于同时,通过他人外在的表现,去探寻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做出针对性的判断和决策。
别看他们不爱说话,一旦有需要他们发言的,关键时刻他们所说的话呢,则会震地有声,和这样的人相处,如果没有掌握分寸的人际交往技巧,则很少有人会是他们的对手。
对于那些话少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是缺乏与人交际的能力,他们只是不喜欢那种浮于表面的无意义交流。
很多外向话多的人会自豪于自己的能言善辩,看起来好像和谁都能很快的打成一片,我们称之为“自来熟”。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话多的人,其性格内核往往不如话少的人稳定、有力量。
根据著名的英国人格心理学家艾森克,关于话少者的唤醒理论,我们可以得知,相对于话多的人来说,话少的人有更为准确的信息识别和筛选能力,他们会在此基础上选择将时间花费在,用于维护更深度的关系,探索与重要的人更多的情感交流,和与学识渊博的人进行更加实质性的思想碰撞上。
也就是说,那些在你看来话少的人,可能只是认为和你没有什么交流的必要,所以才会选择沉默,听起来有些刺耳,但真相就是对于大部分话少的人来说,他们都会根据场景的需要为自己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向内探索。
当他们做决策的时候,他们只会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也会更加直接的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
根据耶鲁大学2018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当中的内向性与情绪智力和推论社会心理现象的准确率成正比。
通俗来说,就是这个人话少的倾向性越高,他的情绪智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情商”也就越高。同时,他对于别人心理现象的把握也就越准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