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小区外的公园里,有两排高大的梧桐树。十多年前我们搬到这里来的时候,它们只是一棵棵稚嫩的小树苗,现在都已经是枝繁叶茂、树林阴翳了。每当看到它们的枝叶在清风中摇曳,每当在夏日里享受着浓荫下的清凉,每当看到老人孩子在树下休闲嬉戏,我的心里都会不由地感慨: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啊。十年,眼看着一棵棵小树苗,变成了参天大树,看着它们和我一样,经历着一个个春夏秋冬、四季轮回。
梧桐叶比一般树木的叶子都大,就像一把把蒲扇。这个蒲扇到了秋天,总是先镶上一圈漂亮的金边,然后这金色逐渐浸染到中心,直到变成一把金扇。秋风一起,梧桐叶哗哗飘落,地下便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它没有银杏叶的俏丽与诗意,更多的是豪放与洒脱,秋天来了,就快乐地和树枝道别吧,告别时光,告别岁月,去准备来年的新一场奔赴。
今天婕西在“每日对联超话”中的出句是“落叶知秋至”,还配了一幅诗意满满的图。凹凸不平的青石路上,零星地点缀着几片黄叶,路边的树木还是一片青翠,枝叶间若有若无地现出一点点黄晕,那也许是清晨阳光的颜色。我的脑子里立刻蹦出了一个对句:飞雪盼春来。其实这并非我自己的创意,还是受到了伟人诗词的影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其实,对成“飞雪送春归”也挺好,总归都是取材于人的。
落叶知秋至,飞雪盼春来。
落叶知秋至,飞雪送春归。
她的第二幅图给了一个下联,要求对上联。图片上是苍茫的云海,云海中是皎洁的冰轮,冰轮下是翱翔的大雁,很有意境。她的下联是:他乡远客似归鸿。客居他乡的人们,在异地与家乡之间来来往往,就如同这南来北往的大雁吧?这对子触景生情,出得极妙。大雁和秋天在古诗中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比如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再比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就是秋,秋天的图腾不仅有落叶,还有这一路南飞的鸿雁呢。那么上面那副对联可以再有一个对句了:长风送雁归。这显然也是受了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影响,没办法,前人的诗句就是这么深入人心。可是“长”不是动词,与“落”字相对,显得不工整,改成啥呢?想不出来,就先这样将就吧。
落叶知秋至,长风送雁归。
继续对上联。看着皎洁的月亮,我想起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想起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想起了“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想起了“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既然前人已经写得这样出神入化了,我就直接借来用好了。
今夕明月寄相思,他乡远客似归鸿。
平仄不太好,将就吧,让我再想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