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 精进学思行 精进学思行 今天
在模型思考|1 通过模型,更好理解纷繁的世界中我们分享了模型的重要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进行定性思考,更重要的是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接下来我会陆续和你分享不同的模型,先从最符合认知和最简单的模型——线性模型说起。
1 什么是线性模型?
什么是线性模型?一个量的变化随另外一个,或多个量的变化关系是一种线性关系。假如你每个月挣的收入是固定的1万元,工作一年,不算奖金的话就是12万,那么你的收入和月份就是一线性关系,如果建立一个收入随月份变化的模型,就是一个线性模型。
前面提到一个量可能只随一个量变化,这种模型就是单一线性模型,比如一个公司里的假期之和工作年限相关,且每多工作一年,假期就增加1天。但常常一个量和多个量有关,那么建立的线性关系就是多元线性模型。
比如,我们常说的幸福,如果建立一个线性模型,就需要考虑健康,收入,人际关系等多个因素。在《模型思维》中举了一个例子:
数学成绩=21.1+9.2x学习的小时数+0.8x家庭经济状况+6.9x"快班"课程的数量
这个模型中,学习成绩就和多个变量相关。
2 线性的价值
2.1 量化关系
和其它的模型类似,线性模型可以得到直观的量化关系,比如上面的数学成绩模型,如果学习7小时,且参加1个单位的“快班”课程, 就可以获得接近90分的成绩。你要离职?请出示数据中,我分享了自己工作切换的模型,其实那也是一个线性模型,通过这种模型就可以对不同的选择进行价值的量化,从而更好决策。
2.2 相关不是因果
针对上面的模型,你可能会有疑问,针对上面的数学成绩模型,如果学习的小时数是100,那学习的成绩岂不是900多了,显然不合理。当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限定模型适用的变量范围来弥补,但是这里透漏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线性模型建立的最多是一个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很有可能学习时间长度和参加“快班”这两个因素可能都没用,而是一一种“选择偏差”,那些花更多时间和参加“快班”学生的成绩本来就很好。
2.3 初选参数
相关是不是就没用,当然不是,虽然它不能确定那些是关键要因,但是它可以排除其它解释,比如在《模型思维》这本书当中提到,在美国,一个白人家庭平均财富(约11万美元),可能是一个非洲裔家庭平均财富的10倍,各种各样的原因可以用来解释这个现象,比如制度差异,收入差距,储蓄行为差异或者结婚率,通过线性模型,能够初步的筛选发现,婚姻状况和家庭财富没有显著关系,而收入虽然有差距,但是也不足以解释这种财富差异。
所以,通过线性模型,可以作为数据的一步初选,为后续的进一步分析奠定基础。
3 “实力-运气”方程
《思维模型》中提到了一个经典的线性模型例子,很有启发分享与你,这个模型被称为 “实力-运气方程”,它最早是由迈克尔.莫布森提出的:
成功=a x 实力+(1-a)x 运气
其中,a位于[0,1],是实力的相对权重,如果给实力和运气配上合适的权重,我们就可以运用其预测结果了。这个模型可以用来做什么?至少有2个用途:决定自己的投入方向和激励方向。
比如,如果你是做技术或产品的,a的权重可能占比是0.8,那么你就应该老老事实积累技术和做好产品,修炼好内功,而如果是做股票和投资,运气可能相对更高,比如占到了0.7,那就不要把偶然的成就看成是自己的实力很强。
而作为激励,如果想激励大家认真努力,那么对于运气占主导的行业。比如《模型》思维中提到,石油行业中,董事会不应该因为某一年石油价格飙升而给CEO发放过高奖励,因为运气是不可控的,这样就会让大家寄希望于运气。
上面提到了运气和实力的影响,其实不同的行业中的权重是不同的,越是靠个人技能的,实力的权重越高,比如体育行业,但是书中提到一个悖论,就是类似于奥运会的体育竞技,能够参赛的运动员实力差距可能非常非常小了,而这个时候一点运气很可能决定了比赛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在一个看上去完全拼实力的地方,当大家都把实力练到了几乎完全相同的水平了之后,那么这时候运气成分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上面的这个悖论,也让我想到了另外一层,我们其实应该按照两个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对于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功,回头去看,应该更多的归功于运气成分,因为真的有很多人可能比你更努力,他们只是运气比你差一点而已;但是,如果向前看,我们这应该更看重实力的作用,因为如果你认为一个事情可能成功的概率主要靠运气,而放低了努力的程度,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总结
线性模型,是最简单和直观的模型,但是通过它,我们可以初步识别相关要素,并进行量化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