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寒假,保育老师有个工作小任务:阅读罗园长所著《让幼儿教育充满伦理关怀》一书,并结合其中某一点谈谈自己的工作。
这本书发在我手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觉得自己只是一名保育老师,潦潦草草翻过,也没怎么用心去看。
既然是工作任务,定当好好完成,于是坐下来认认真真读了这本书,并对第四章“巴蜀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及其解读”的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当读到老师应无差别的、公正的对待每个幼儿,不因幼儿的外貌、家庭情况、形为习惯等产生偏爱或者歧视;教师做出的任何决定、行为,以及说出的言语都不得伤害幼儿的心理和身体时,我不禁掩卷反思。
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里都会有那么几个或是特别淘气或是特别调皮的孩子。
我们阳光班里有个小朋友叫童梓航,调皮捣蛋是他的常规,大喊大叫是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上了大班后又特别爱发脾气。脾气一发,不是扔东西就是砸玩具,要不就是跑了老师到处找。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老师们疲于应对他的N次问题。
作为一名保育老师,日复一日繁忙琐碎的工作中,这样的孩子确实会让我头疼和焦虑,在不自觉中就会在心里慢慢产生疏离和厌倦的情绪。对他的耐心和爱心在在一天天减弱,给他解决问题时不由自主就有些懈怠和消极,甚至有点逃避和排斥。有一次老师在表扬几个表现乖的小朋友,小七故意问,老师,童梓航乖不乖?我竟脱口而出:他呀,他是我们班最老火的!虽然当时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话一出口,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读了书中“教师对幼儿的专业伦理规范”这一节,想起童梓航的问题,我开始反思自己:虽然我只是一名保育老师,但在孩子的心里,我也是他的老师,我也必须用专业伦理的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我也有责任和义务去接纳他,以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去对待他、引导他、帮助他。
应该怎么做,我想了很久。
这学期开学第一天,童梓航跟以前一样早早来到幼儿园。“张老师早上好!”他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情商也挺高。
“张老师,你在寒假里休息得好不好?”放下书包后,他问我。很真诚的样子。
“我休息得很好,谢谢你的关心!”我笑着回答他。
然后他给我讲,他的外婆准备给他买一个他超级喜欢的玩具,但是要积分,分数达到了才给买,分数达不到就不给买。
“哦,真的吗?”我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那如果今天你能管住自己不发脾气,晚上我就在微信上给外婆说,让她给你加分好不好?”
“好。”
看他高兴的样子,我又趁热打铁鼓励了他一番。
第一天很顺利。每当他出现调皮的迹象,我就对他说:“嘘,童梓航,玩具、玩具!”
活动区的玩耍,他最容易跟小朋友发生矛盾而发脾气。在活动开始前,我就提醒他并重点关注:“童梓航,记住,有什么事给老师说,不要发脾。”
早操和体育活动时,我刻意牵着他,边走边听他说些乱七八糟的事(他是个话痨),然后见缝插针夸他两句,还让他去帮我准备和收拾活动器械。
下午放学时,我对他伸出大姆指:“童梓航,今天表现非常棒!我会让外婆给你加分的,你超级喜欢的玩具已经在向你招手啦,明天继续加油哈。”他点点头。
第二天他又早早到幼儿园,我又是表扬又是鼓励,并保持前一天的作法。第二天也轻松过关。
第三天,第四天……如法炮制。
两周过去了,他没有再像上学期那样大喊大叫大发脾气,偶尔有点生气跑到一边,我只要过去单手把他一搂:“走,童梓航”,他便乖乖偃旗息鼓。
罗园长在《让幼儿教育充满伦理关怀》的后记中提到,教育者要在教育过程中充满善意和温暖,并以此培养出完整的儿童。
诚然,在面对那些有点“问题”的孩子,人性的多元和复杂会使这个理念在日常工作的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难度。我们可能会对班级里那些可爱的、乖巧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有所偏爱。有了这样下意识的情感基础,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在自己的言语和情绪中,区别对待孩子的情形就不知不觉的流露出来。
读了罗园长在书中提出的专业规范要求,我意识到,在与班级每个幼儿相处的过程中,都应该也必须用同样的情感、情绪、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这是我们从事这个职业所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放大和夸赞他(她)们身上的优点(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赞美,赞美会成为孩子们进步的源泉),微视和正确引导他(她)们的缺点。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再调皮的孩子,也会有他(她)的进步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