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书笔记六-七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书笔记六-七

作者: 江枕戈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00:17 被阅读15次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书笔记六-七

    文章梳理

    (一)改造人心的政治——“农家女”农村妇女健康支持小组评估

    1、当前中国的自杀问题及理论困境

    虽然目前中国的自杀问题背后的意义尚没有定论,但是有两个问题目前已经达成了共识:第一,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自杀作为一个问题来认真对待;第二,中国自杀的独特现象是对传统社会学和精神医学中自杀研究范式的挑战。

    2、目前乡村自杀干预现状

    (1)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公安机关和医院都不能作为自杀的防治机关。人们普遍认为自杀是私人事件,与国家社会无关;

    (2)在“农家女”项目初期,很多地方官担心这一项目暴露自己治下的阴暗面所以出手阻扰;而有些村民因为接受了培训而受到村内压力;

    (3)这样的困境恰恰是建立在人们思想已经现代化的基础上。正是对隐私观念的重视使得人们对于“私人领域”抱有极高的警惕性;

    3、需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自杀问题是现代国家的必修课题

    (2)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缺乏自杀禁忌这样严厉的文化传统

    4、“农家女”自杀干预组织

    (1)中国农村女性自杀的深层原因涉及文化谬种、教育滞后、组织缺损、道德废弛、经济压力;

    (2)面对主要由家庭矛盾造成的中国式自杀,真正可以解决家庭矛盾和纠纷的,并不是简单地帮助弱者进行革命和反抗,而是想办法维护家庭的和谐;

    (3)自杀不是运动或者革命可以解决的问题。“农家女”要做的是对平民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课堂或者书本上的专业培训,而是灵魂与道德的净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提升;

    (4)“农家女”需要深入各地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当中。各地具体的权力关系、文化网络、人员的能力甚至家族结构,都和“农家女”的开展有关;

    5、总结

    (1)文化传统:这种组织直接继承了宋明以来的乡约组织和梁簌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与平民教育的思路;

    (2)机构:依托各个村庄的妇联组织;

    (3)理念:吸收现代社会学和精神医学中关于自杀问题的理论;

    (4)经济:不依靠投入大量资金,而是用很少的投入调动农村妇女的积极性;

    (二)死也要活着

    1、“死也要活着”

    这句话是整部小说的题眼,也是余华对中国人生命智慧的一句悖论的总结。

    (1)“命”是什么

    在汉语中“命既是命运,也是生命”。命运就是生命的走向。命运之所以捉摸不定,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宇宙道德秩序来指引每个人的生命走向,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生命之外的命运。命运对人并非敌对,而是无情。

    > 余华:“《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2)”死也要或者“是坚韧地面对命运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一定使人幸福,确是获得幸福生活的必要力量和条件。

    > 余华:“‘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2、人与命运的较量:战争的哲学意义

    (1)火药和子弹的发明为战争赋予了一种非常彻底的哲学意义,生死抉择完全交给了没有任何确定性的命运;

    (2)“逃”是人们能想到的第一个方法来回避不确定性;第二个方法是“抢”;第三个是自杀;

    (3)自杀的人并不是不愿意活着,而是以彻底拒绝生命和否定厄运来表达出对好的生活的渴望和认同。

    3、性格是上天的礼物

    (1)活着,即人与命运的斗争。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定规则并在规则中活着,尽量减轻命运中的不确定性;另一个是涵养自己的性情,追逐尽可能好的命运。

    (2)人虽然不能改变命运的不确定性,但是可以用自己的气节寻求尊严,用爱来建造幸福。人对外在的环境没有多大影响力,但是对自己的内在品质却有绝对的主动权。

    “但既然死是早晚的事,人所可能获得的幸福,恰恰在于无情的命运面前悖谬的创造幸福。这种悖谬越大,生命的意义也就越大”。

    二、读后感

    天行有常,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忍耐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杀作为中国问题》读书笔记六-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dm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