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内而外的教养— 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

由内而外的教养— 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

作者: 菜菜的sahara | 来源:发表于2018-07-20 22:22 被阅读0次

    童年成长经验,为何会影响做父母的能力? 

                    —来自喜马拉雅张怡筠老师的亲子情商教育逐字稿

今天谈的这本书是《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这本书都在谈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爸妈先要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之后,才能够教好孩子。这本书的作者特别值得一提:他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他是美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在加州大学洛杉矶任教。丹尼尔*西格尔博士很特别的是他自己创立了一个新的学科:人际神经生物学(中文翻译)。这是什么样的学科呢?主要研究的是人际关系和大脑密切的关系。西格尔博士整合了14种学科,包括大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生物学、人类学等等,然后自己创立神经生物学。(他的书我个人统统推荐,包括:《第七感》《全脑教养法》)

为什么爸爸妈妈知道怎么做,但往往做不到,其实是和父母亲小时候的成长经验有关。为什么呢?因为研究发现一个人如何反思自己的童年以及长大以后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经历,能够很好的预测他的孩子是否健康的成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塑造他的大脑,决定了他的思维,接下来也会影响他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要做一个好的爸妈,首先的先了解自己的童年经历,万一有一些当时没有处理掉的状况先把它处理掉,然后才能用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来教育孩子。

为什么父母亲明明知道该怎么做,那为什么面对孩子常常会失控呢?西格尔博士说到他自己的经验:他说他发现面对孩子的哭闹声往往很烦躁,而且也很无助。例如,有一次他印象很深刻,他跟6个月的儿子在一块,然后儿子开始哭了,他听到孩子在哭,他觉得很烦,想去安慰孩子,然后突然就觉得非常的无助,然后他的大脑想去一些画面,什么呢?是他当年在医院儿科实习时帮宝宝们抽血,宝宝们个个都大哭,而他听到宝宝们的哭声他的立刻反应就是非常焦虑、无助。他回忆这段经验之后发现自己全身都在发抖,然后睁开眼睛发觉自己在哭,同时怀中6个月大的孩子也继续在哭,然后作者自己就开始深挖自己的童年:发现自己小的时候哭闹是没有人理他的,于是他就意识到他现在对于宝宝们哭声的反应就是觉得很焦虑、很不安、不知所措。其实是自己童年的成长经验带过来的。聊到这里,你可能也意识到一个人的成长经验会影响他做父母的能力,接着也就影响他的孩子成长经验,就这样一代一代的,我们的经验塑造我们的能力,影响下一代的成长。说心里话,这也是为什么过去10多年来我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情商教育,而不是成年人心理咨询的原因。因为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如果爸爸妈妈能够帮助孩子有一个好的童年,帮助他们高情商的成长,将来孩子长大他们做父母的时候呢,他们的小孩也会高情商的成长。因此孩子的成长经验是非常重要的,爸爸妈妈其实责任重大。那么我们该怎么样才能更了解自己的成长经验呢?作者在书中提出可以有自我反思的12个问题,一起来看看是哪12个问题!

1 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成长经验的呢?你的家里还有那些家人?

2 童年时,你和父母亲相处的关系怎么样?而从少年到成年、现在,你和父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呢?

3 你和妈妈,爸爸的关系上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在和父母的相处过程中,你有什么特别喜欢或讨厌的地方吗?

4 你是否曾经被父母亲拒绝过?或者曾经受到父母亲的惊吓?还有什么经历让你难以承受,心理受到创伤了吗?这些经历对你后来的生活是否有影响呢?

5 小的时候爸妈是怎么教育你的?对你童年有什么影响呢?现在做爸妈有些什么影响吗?

6 你能记得很小的时候和父母亲分离的感觉吗?那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你是和父母有过长期的分离呢?

7 在小的时候你的生命中是否有重要的人过世?当时你的感受如何?这对你现在的生活有影响吗?

8 当你高兴或者兴奋的时候,你的爸妈是什么反应的?你烦恼或者不快乐的时候,你爸妈的反应如何呢?

  9 小的时候是否有其他人照顾过你?他们照顾的怎么样?有没有发现其他什么事情?你是否愿意让其他人来照顾你的孩子呢?

  10小时候有遇到什么困难吗?当时你有没有因为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来走出困境。这些人际关系对你有什么帮助吗?

  11童年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呢?你是否因为童年的一些经验特别讨厌某种行为?你是否想要改变某些行为习惯,但是你发现自己很难去改变呢?

  12你觉得童年经验对你成年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特别是在自己和别人相处的模式上,你最想要改变的是什么?

不晓得在刚刚看的12个问题时,你的脑海浮现的答案是什么呢?心理学家常常跟大家说:我们要更了解自己,才能面对世界,而作为爸妈刚才的12个问题是个非常好自我了解的方式。了解自己的成长,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举个例子,有一位妈妈说当她的宝宝哭闹的时候,她特别不知所措。然后,当宝宝上幼儿园的时候别人都是宝宝哭的死去活来,她发现是自己特别难受,特别舍不得宝宝去学校。然而这个分离焦虑是在妈妈身上的,孩子都上幼儿园2个月了,她还是舍不得和孩子分开。当她回顾自己的成长经验,发现自己在小的时候哭闹,妈妈的反应就是不理她的,甚至还会把她远远丢在一旁转身就走,所以她对妈妈的信任感一直都没有建立起来,尤其在分离的时候会特别焦虑。现在她很难和孩子分开,特别依赖孩子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小的时候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所造成的。了解自己的成长经验,会非常理解现在作为父母亲所碰到的困难。而在这里,我觉得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  如果有很糟糕的童年,是不是代表就不能做很棒的父母?这倒未必,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成长经验,但是我们能够理解我们的成长经验。这也是作为父母特别努力成长的一个方向。

第二,  宝宝这么小,现在发生的事情他以后会记得吗?对他以后有影响吗?会的。我们人类的两种记忆方式,一个叫外显记忆:我们能够觉察到,能够回忆起来的;例如:上星期吃了什么东西,小时候去哪里玩的经验,这是我们长大之后还想的起来的;另外一个叫内隐记忆:往往不能够被我们的意识所觉察,却能够影响我们的感觉、认知和行为。那么内隐记忆,从我们出生开始就存在了,是早期非语言记忆的一种。

爸妈千万不要以为宝宝现在还小,你对他好不好反正以后不记得,所以无所谓不重要。而事实上内隐记忆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它很容易变成一种心理模式,所谓的心理模式是指大脑会用同样的经历做出相似的反应。例如,一个宝宝在苦恼的时候爸妈来安慰她了,她就会觉得好放松好有安全感。这个时候她的大脑就会记住这样的经历。因为母亲的出现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这就形成一种心理模式。所以以后他再碰到困难或者感到难过的时候,他的心理模式就会启动,所以宝宝就会继续找妈妈来获得安慰。在这样的情况下,宝宝就会把妈妈这样一个角色看着是一个很有安全感、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一个人,而把自己也看成我也很有能力、可以影响周边的人,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认知模式会进入到宝宝与他人的认知关系当中,当他们有了孩子以后,他们也会扮演父母亲这样的角色,来影响他们的行为。

接下来,看作者强调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能力:爸妈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孩子体验、感受生活的能力,这个其实非常重要。

我们常常鼓励爸妈平时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有积极正面的状态。同时也要和孩子的情绪连线。例如,孩子现在从外面回来说,:妈,快看快看,我从外面带了一个小虫子。不晓得这个时候您通常是怎么回答的?如果您的回答是,哎呀虫子脏死了,你快丢出去, 干嘛把它带进来。这样亲子情绪就没有连线对吧!你看,孩子兴高采烈,爸妈却厌恶不理,这当然是情绪没有接上线。但如果爸妈理解和孩子情绪接上线,你的回答就是:真的耶,有小虫子。然后,接下来就是说:小虫子喜欢住在外面,我们要不要把它换回住在它的家呢。如果这样做的话,宝宝就会觉得他和爸妈分享了他的心情。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也是会影响宝宝对这件事的感受、记忆。作者特别提醒的是,情绪不仅会影响爸爸妈妈自己内心的感受,还是会影响爸妈跟孩子的关系。所以培养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分享,以及想办法渲染积极的情绪、安慰并且减少负面的情绪,跟孩子相处的时候,请别忘了拿出包容的态度,接纳孩子的心情,同时要和的孩子的情绪连线。而要跟孩子的情绪连线有多重要呢?

书中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提到一个四岁多的女孩,平常是比较胆小的,不跟大家来往的,然后那天在幼儿园不知道为什么她突然找到了能力,然后开始加入大家一起玩耍,而且很勇敢的跳到倒在树上的树干,在上面行走起来。幼儿园老师看到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开始为她欢呼说:哇,太棒了!你是最棒的,你最勇敢了!就特别兴高采烈。结果呢?那个小女孩的反应并不是很高兴,而是呆呆的站在那里,情绪看起来还时有一点低落呢。也就是她刚并没有因为她完成这件事感到特别高兴。接下来那个小女孩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并没有和大家一起玩,对于再次挑战那个树木,站在上面走来走去也完全没有兴趣。不知道爸妈有没有类似的经验,一直希望宝宝做一件事,比如说:在大家面前唱歌、跳舞、朗诵诗歌啊,他一直不愿意或者不敢,今天终于做了,爸爸妈妈好兴奋。然后,发觉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宝宝并没有变得一样的勇敢呢?他好像又回到原来的状况去了。其实,是因为父母亲和老师在这个时候表达出来的强烈情绪,是反应出自己的雀跃和自豪。是耶,你们看,我们家孩子终于做到了!而却忽略了去感受孩子当下的心情状况,即使孩子的心里面还是很忐忑很不安的。所以给出的情绪评价并没有表达出孩子的真实感受,那么哇,你是最棒的!这样的评价对孩子来说,太沉重了。反而,会让孩子感觉我不要再试了,下一次不一定会成功的。所以,懂得情绪连线的家长就是会去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可能更好的回应方式是:亲爱的,我看你小心翼翼的走过去,你做到了。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鼓起了勇气,你做到了真好。想再尝试一下吗?如果用这样的方式就能更好的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连上线,而对孩子的自信和勇气也会有更大的帮助。说实话,这个技巧对于我个人而言特别特别受用。因为平常我面对孩子们的时候,总是走这种“兴高采烈”范,“耶、太棒了,做的真好”—万一我发现,我这么兴高采烈之后,孩子的情绪并没有带起来,反而还是低迷的话,这时我就会意识到:等一下,等一下!我自嗨了,我应该调整过来,于是我就会和孩子说,我感觉到了,你刚刚还是有一点小担心的是吧!但是,你找到了勇气跨出这一步,我觉得你已经做得很好。你能告诉我,你刚刚想到什么?让自己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呢?用这样的方式,就可以立刻情绪调整,帮助孩子做情绪连线,让他对着整个经验有完全不同的记忆和感受。同时,也建议您,可以多利用这个情绪的力量,例如,晚上吃完晚饭可以大家聚在一起聊聊今天晚上大家一起有的经验;例如,今天下午我们出去逛街,或者是今天下午我们出去玩,你记得些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孩子和爸妈可以分别说,而你发现孩子的感受与记忆与你不一样的话,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理解孩子的一个机会?不是吗?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个情绪感受的讨论,你有机会帮孩子重新诠释今天下午刚刚发生的事件。甚至于避免一些有误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体验,例如,可能对您来讲今天下午一家人去出去逛街,简直就是完美无比。然后,孩子可能会说:才不呢?上街之前你和我说,一定会带我去那个书店的,结果你们走走都忘记了。结果你会意识到,对同样的经验,小朋友的印象、记忆、感受跟您是不一样的。于是你就会很抱歉,今天怎么怎么的,后来忘记了,我们不是故意的。有助于帮助孩子消化当下的负面情绪,当然也有助于他把这个情绪经验做另外的童证。所以关注孩子的情绪,并且能够跟孩子的情绪连线,对父母亲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然而,这个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亲必须一天24小时和孩子保持情绪的同频,以及情绪的连线。例如,有一次,有一位妈咪就说,他非常在意自己是孩子的情商教练,随时随地的关注孩子的情商状态,孩子如果是笑,她也会:哈哈笑;孩子如果脸上有点难过的表情,他的心也沉了下来。她说她兢兢业业一直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不但把自己搞的疲惫不堪,同时时不时也会出个糗。例如,宝宝在吃东西,妈妈突然注意到宝宝脸色变得沉闷了。于是,她一个箭步跳过去说,你是不是不喜欢吃这个东西,吃的不开心对不对?结果,宝宝的回答:不是,我刚刚放了一个屁。事实上,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不是24小时都是连线的,更好的做法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则,情绪连线、独处、再连线,这是一种自然变化的需求。所以,老爸老妈也要尊重自己有时也需要一个人静静的需求,同时也要尊重孩子有时要跟自己的情绪呆一会的需求,说爸妈你们不要来烦我,让我自己静一静吧!而父母亲的过渡关注,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情绪上的困扰,不利于孩子的情绪成长。


今天先聊到这,

感谢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内而外的教养— 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hc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