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看到这样一句,越来越觉得心学有点佛学的意思。王阳明悟道的是儒学和佛学的综合?
金刚经写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异曲同工之妙。
以前被唯物主义思想影响了很大,对于唯心主义一直是嗤之以鼻。记得高考复习的时候ZZ课考试过一道题目,大致意思是六祖慧能看到风吹树枝动,然后说,不是树动,不是风动,是心在动。那时候觉得他就是胡说八道,现在不这么看了。
有个同学经常在同学群里聊中医,总是以科学的态度否定中医,总是被群里的同学们怼。群主说,世界是多样性的,不能总是以自己认为的科学就完全否认别人。
我在群里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面对人性,只有神学才能解决。科学和人性不能融合。
人是活生生的,不是冰冷的逻辑数字。
唯心论存在那么长久,佛教道教基督伊斯兰存在那么久。存在即是道理。心是安稳的。
前几年去青海甘肃大环线走了一圈,在一个小喇嘛寺庙里,我看到一个老人一圈一圈围着小庙在转圈,每转一圈就丢下一颗石头。陪我一起去的家人朋友都对寺庙不感兴趣,都没有来。我一个人看了良久,首先敬佩这个老人那么虔诚,其次就是感觉心宁静了很多。小庙无人,我一个人在里面走了一圈,周身环绕着庄严肃穆的感觉。
心理上也看到有从心出发的讲法,心灵的安抚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想到我们之前对于孩子的管教,就是太讲究学习这个“物”而没有关注孩子内“心”。心不宁静。
万花丛中,我们只看到孩子这朵花了,他就与其他花不一样了,其实都是普通花朵,我们看到的只是孩子表面(虚妄)的不一样,没有看到孩子内部的不一样。
浮于表面的不一样,只是看到了他多高了多重了,喝水了没有, 生病了没有,作业做完了没有 ,考试考得怎么样。
内在的不一样,是他自己需要的,他需要的除了物质关心,还需要尊重、平等、自由,我们却都强加干涉。直到孩子青春期开始反抗。
直到孩子开始用他疯狂的方式反抗,我们才开始幡然醒悟,开始明白自己有问题,开始同样疯狂的去寻找方法。
看了那么多,学了那么多,最后发现道理都一样,都很简单,其实就是古人早已经明白的道理。只是我们之前没有深刻体会,所以即使知道了也没有在意。
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失去了孩子的幼年成长期,才知道之前自己错过了教育良机,现在需要付出十倍以上的努力才能达到以前轻松就可以达到的效果。
方向错了,再努力都是无用。南辕北辙的道理很早就懂。只是,以前不知道自己南辕北辙了。呵呵。
自勉202011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