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者,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 流云小诗
何
处
寻
美
疫情期间,闲来无事翻了翻宗白华先生所著《美学散步》,正如书名一般,适宜闲下来静心翻阅。
斜阳西下,暮色将至。冬夜里的冷冽还未聚集,暖灯下的文字符,也略显得冷清。
美从何处寻?
在浩渺宇宙,在山川河流,在诗画,在心间... ...
先生先以诗寻美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
春以美,美从自然,而诗者寻春寻美中途确实苦闷而难耐的,待归来之时,虽以发现春已在枝头,却难逃内心的劫数。美源自自然,需主观感受,客观体味。
犹如一面镜子,瞧见一个世界,丰富自己,也丰富了文化。当然局限于自身是远及不够。
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大宇宙,小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
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见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
吸纳、吐露,不单作过程,也是沉淀内容的经验。
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的,发现、寻找、创造,亦是一个循环。
依托自然,改变客观世界的现象,使之成为美的对象,便也是创造之衷。
古人称之为“移世界”,而苏州园林便是很典型的代表。
《梅花草堂彼谈》中便记述着,
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戏书此以信茂齐之语,时十月十六日,万历丙午三十四年也。
月亮赋予其境界与意趣,却不能以之不存而否定这般意境。反而催促着我们,去发现、去寻找、去创造。
生灵物语、百态人生,这个时代的潮流,终将会成为下个时代传统的可能性。
而每一处创造美,才是一直所要追寻。
犹如许多开辟者,穷其一生,只为在自己那条路上愈走愈远,开天辟地。但前路漫漫,不会终止在任何人的脚下。
寻,不单旨在结果,更意在循循渐进的过程中。
图片 | 网络(侵删)
编辑 | 理池景观
文字 | 宗白华《美学散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