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我有一个习惯,放假了带一大箱书回家,重么重得要死,非要拖着。万一回家我看呢?万一我勤快了呢?
室友月不同,她坚决不带,因为她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不会看,干嘛给自己找补。
我呢,是,也不看,至多稍微翻那么几页。带回去那么多,多数就是给自己添堵。早玩疯了去了。
好像很难认可,我不要去看书,学习,我就只是给自己时间,呆着。
有种不切实际的担心与期望。总觉得我可以做什么,这背后大概是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超我的部分总是乱指挥,毫不在乎,哎,那个真我,它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情况到现在也依然延续,上地铁带一本书,说要看的,手机刷个一路,呆到快到站了,喔,还有书呢,背包打开,翻上几页。
这里面有对抗在无声进行。
那个声音说应该,应该的时候就产生了分裂。如果整合,或许可以渐渐变换心里那个声音,超我,本我,自我可以统合到一起,它们可以说,嗯,我选择这个时刻做什么。
我选择刷手机,我选择翻一本书,我选择……
带着有意识的觉察来做。
有些时候,在做一些一致的事情,是想到就做了,没有头脑评断参与,很顺利进行了。
事实上,头脑依然可以放进来,把那个想到就做放到有意识的层面,这样做的时候多了,内在某种自发就产生与知晓了。
譬如今天包里那本书是不是我需要的,想看的,昨天在刷手机里尾声里翻开看,发现真的是太好了,太需要了。
然而即使是这样,上了地铁我的行为依然是拿着手机,不开包。
应该和想要里面有个目的性,因为那个目的性(功利性),有一个很高的期望值产生了,于是反而产生了抗拒。潜意识那个东西好远,我够不到,够不到我就摆烂。
如果没有那个很远的期望值,近在眼前,拿起就是当下,上手就开始,它就不存在产生抗拒,没有需要对照的那个标的,只做此刻,触手可及。
所以小孩子对做作业有抗拒心理,也是同出一辙,想到那个远的大的目标,好像那么多,抗拒一产生,头脑再觉正确,或者说越觉得应该,越是耗费心力枉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