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记不得看的最后一本小说是哪本,是余华的《活着》么?当然他的这本成名作出版早,读时已是电影《活着》之后,买一本为对照一下。
想起来了,所买的最后一本小说是应该是《文城》,也是余华的,但没能读进去,看了第一章节,平铺直叙,可惜不能引人入胜,未看到心坎上,便草草翻了一下。又去看结尾几行,有始有终,算是对得起作者了。说实在的,倒觉得作者有点对不起我,纸媒式微的年代还愿意自掏腰包,终于又信他一回,他却未能后来居上。
王朔的《起初纪年》就没有那么幸运。干脆不读推介不看概要,不买他的账。
这是真话。参假都是用来对负别人的,真要说一回真话,反而把人吓一跳。
也又记起,买小说的倒数第二本是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是听信网络里名人推荐,多好多好,买回来也未能读下去。
才相信,是我出问题了,口味变了,性情变了,耐不住"又臭不长"。过了读小说的年龄么?
但,这回又起了买本小说试着读读的心念。只因为《以字下酒》里有篇说:她(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写得真好。
既然说好,岂能放过。只是影影忽忽记得,应是读过这书的,甚至买过。连同那年的同名电影很火了一阵,而追逐过。
却忘了,具体怎么个好想不起来。也不难,再买再读就是了。
记得,读过两遍到三遍的小说有《围城》、《万历十五年》和鲁迅的几个短篇也复读过,比如:《祝福》《孔乙己》,《在酒楼上》。《红楼梦》读了三四"火″,均半途而废,这本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集建筑、美术、服饰、音乐、诗歌、饮食、陶艺、园林、心理学、管理学为一体,其中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典范。未能彻读,可见是与我的文学基础不牢实,审美域值逼仄相关。《静静的顿河》那么厚几本,读了第一本的一半,读不下去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买了,也没读下去,人物和人物姓名太过复杂。
说实话不"努人″,只是有点费思量。
想起郑渊洁的经历的一个真实段子。有一次去他参加作家笔会,有人问他:有没有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说没有,举座震惊: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瑰宝,你这么大的作家居然不读?
过了一会儿轮到郑渊洁发言,他说:最近我在读尼尔科娃的作品,她是俄罗斯现在最有名的美女作家,大家读过她的书吗?底下的人有一半点头说读过。郑渊洁一笑:这人不存在,是我瞎编的。
从此,这个儿童作品的集大成者发誓再也不参加什么"狗屁"作家笔会了。
(之二)就在想,是否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散文类的文字我还是读了些许的。鲁迅的,梁实秋的,阿城的,汪曾祺的,史铁生的,甚至王世襄的,有名无名的总有一堆吧,随遇而买,随遇而安的读。也还订购过几年《全国散文年选》。有一阵子涉猎了些民国口味的散文,一本一本的买:蛛蛛拉蛋蛋,一拉一串串。终于堆积。也还关注过一部分本土作家的散文,亲不亲故乡人,毕竟他们是带着家乡泥土的芬芳,语境相近。
如果说,散文如茶,以品为佳,那么小说则是文字的主食么?诗歌只好是"麦乳精"了。上了年纪的人主食吃得少了,吃多了易消化不良。可惜有些所谓的"麦乳精",也不怎么精了。
所以,就品品散文茶吧。所以,我更似个散文读者。注意,是读者,不是作者。
品茶也无道,没有章法,只是口感要求,或无聊中的把玩,渐渐中有一点感觉而已。
有时候会想:人的一生能读多少本书呢,会破万卷么?小学时期倒有"破"卷之举,至主动去阅读的年龄,大多整整洁洁的书目,偶尔弄破了,会心疼的。
近来又热衷于孔夫子旧书网里的东东,淘回了56十年代出版的《苦菜花》丶《红旗谱》等,和78十年代的旧忆版本一堆。又患了藏书之癖了么。
(之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