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给梦萦绕之的那封信,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点赞和评论,我始料未及。
得到大家的赞赏,我在思考:我这篇文章真的写得好吗?如果是真的好,那它究竟好在哪里?他和我以往的文章又有何不同呢?
得到的答案是这篇文章在写的时候写得非常自然,非常放松,我没有摆出一副“写作者”的认真姿态,而是发自内心地向一个新结识的朋友倾诉心事、吐露心声。
下笔时,文中诸多观点比如说销售、书评这些话题,我在脑子里已经千百次地思索过、探究过、总结过,所以当我把它汇集成文时,我就像从厨柜里拿出一只玻璃杯,一个勺子一样那么自然,那么容易。
速度方面,写成1600个字的文章,我有时候会需要1~2个小时。可这一次,我差不多半小时就写完了,而且基本上没有进行修改。
这件事情让我意识到一个重要的点,很多时候写不出来作品,并不是灵感没有来,而是我们的思想还在孕育当中,我们的情绪没有到喷薄而出的时刻。火候未到,时机尚未成熟,自己写得痛苦艰涩,读的人亦会觉得不舒服。
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果你写的文章,连自己的这一关都过不了,你是很难过得了别人那一关的,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
一篇好的文章,无需大家或者是学者去辨别、去评鉴,一个普通的读者,虽并不具有审美能力和专业视角,他也能嗅出一篇文章的优劣好坏。也许他并不能说出这其中的好究竟好在哪里,它的坏又坏在哪里,然而他依然能分辨。
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自己写的东西好不好,写作者也是心知肚明的,骗不了自己,也骗不了他人。
阅读时,很多人有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书评的习惯,这比起不读书的人和走马观花读书的人已经好太多。但是当我们兴高采烈地写下这些读后感和书评的时候,我们真的吸收和消化了这些知识吗?了解它的来源和形成吗?还是像一台复印机一样,把它硬生生地印进大脑里,然后再显示出来,东拼西凑到自己的文章里去?
写文时,写起来难受,我们都在想“再努力一把,灵感挤挤就会有的”,也许最终能成功挤出来,但它四分五裂,歪歪扭扭,到处都是漏洞,它不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更谈不上美感。观点很多,却每一个都思考得不够深入,表述得不够透彻,只是用一根绳子硬生生的把各种看似相关的东西串在一起,这样的作品是为难自己,也是为难读者。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吸取知识,并且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琢磨它、品味它、消化它。这样阅读得到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当我们落笔成文时,思想情绪他才能集聚于笔端,呼之即出,给人愉快畅快之感。
我说这些,大有把自己当作大作家之嫌疑,其实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阅读写作以来所感悟到的事情,所引发的思考,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所经历的这一路的风景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查阅而已,如果它侥幸触动到某个人,那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和快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