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没做到的事情,汉武帝都做到了,所谓的汉承秦制实际上就是汉武帝继承了秦始皇。如果说秦始皇是中国”大一统“模式的始作俑者,那么汉武帝就是这个模式的集大成者,如果秦始皇是“起点”,那么汉武帝就是“锚点”,经过两点的射线就是中国两千年中央集权的发展路线。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一文一武,文的叫“独尊儒术”,武的则是汉匈战争,这一文一武是不能割裂的,他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汉武帝雄才大略的主线。
汉武帝登基时只有十几岁,这个主线很可能是他爹汉景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的,只不过登基之初受到了喜好黄老的窦太后的阻挠,因此韬光养晦了一段时间。登基第六年窦太后去世,老太太刚走,汉武帝马上发起了对匈战争,董仲舒几乎在同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然被汉武帝所采纳,这些计划应该是早就在酝酿之中了。其实董仲舒提出的这个“儒术”之所以称之为“术”可不是随便叫的,这套理论实际上偏离孔孟思想已经很远了,孔孟主张仁政、民本、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但是董仲舒提出的却是“三纲五常”,主张君主集权,这一点倒是可以从荀子那里找到根基,但是荀子的继承者韩非子可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我们说法家其实不是跟儒家并列的,而是儒家的一个“技术分支”,那么同样是源自荀子的董仲舒这一支称之为“儒术”也就合情合理了吧。但是,董仲舒通过阴阳五行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搞出来的那个神秘主义怎么看都已经离儒家相去甚远了,毕竟孔子主张的是“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董仲舒的这个“儒术”已经有了“儒教”味道了。
当然了,汉武帝也并没有全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全地“独尊儒术”,当时的诸子百家还是自由传承的,只不过想要做官还是得学习儒家这一套,这种柔性政策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升级版,其效果持续了两千年,秦始皇没做到的统一思想,被汉武帝做到了。当然了,后世对“儒术”并不那么感冒,学董仲舒的不多,两汉魏晋大家学的还是孔孟外加一个荀子,直到晚唐时期韩愈提出“道统”之后,儒家走了孔孟一线,荀子淡出了主流视野,这个趋势之后就再也没有改变。
这么大的改革是需要权力的,汉武帝权力从哪里来呢?答案就是对匈战争,武功是最好的政治资本,胜仗打得越多威望也就越高,威望越高就越容易推出政策,而所有这些政策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展开的,那就是中央集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权力;剥夺列侯爵位削弱了勋贵集团的权力;“独尊儒术”结合察举制打开了平民晋升通道,削弱了世家的权力;任用卫青霍去病这些新外戚削弱了军事贵族的权力;新设虚职大司马取代太尉从而把军权掌握在了皇帝手中,削弱了将领的军权;甚至把大司马一职分别授予了卫青、霍去病以分散他们两的权力;通过设立侍中、常侍等“中朝官”削弱了“相权”;通过立法和诛杀地方豪杰使得司法下沉至地方,削弱了地方基层势力;通过收回郡国铸币权,收回了经济权力,还有收回盐铁专营权等等,秦始皇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汉武帝都把他们做成了。当然了,我们也不能说汉武帝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君主集权,例如他把历法统一成了“太初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农历”的前身,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历法了,没有之一。他既不是单纯的阴历,也不是单纯的阳历,而是阴阳混合历,这个种历法先进在哪里呢?纯阳历是以回归年为一年,好处是可以对应一年的四季变化,但问题是无法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确定一个月周期内的日期;阴历则是以朔望月为一月,好处是可以通过月亮变化确定一个月之中的日期,可问题是每年大概只有360天,运行一段时间季节和日期就会错配,无法指导耕种。而太初历则是以阳历纪年,又通过二十四节气来确定阴历月份,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如此一来完美地解决了阴历和阳历的缺陷,两全其美。
汉武帝几乎把该统一的都统一了,后续历朝历代都是按照“外儒内法”的机制在运行,只不过把察举制变成了九品中正制,又变成了科举制,彻底学灭了门阀。到了明朝,朱元璋又彻底消灭了相权,明清达到了君主集权的顶峰。不过,不论汉武帝当年是为了什么去实现了这些统一,其客观结果就是,华夏民族从此有了另一个统一的名字——汉人。
作者:墨子连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9973917/answer/214675377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