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儿子做了两个心理测试,将结果发给我,一个显示抑郁分数82分,正常范围是(0-66分);另一个是人格测试,显示反社会人格。我回复说,“觉察力蛮强”,然后说“这不是事实”。儿子紧跟着发了两个”什么意思“”?
我说,“你通过心理测试去了解自我,这种方式是自我觉察力的体现,我很认同。但是这个结果只是阶段性的或者是随机性的,并不是你固定的常态心理。所有的东西都是发展变化的。世界也是如此。所以要用发展性思维,而不是固定思维。”
儿子语音回复说:“好咯,好咯,希望以后能变好。其实综合情况来看,我心理健康程度还是中等偏上的。”
正在听儿子语言的时候,要好的同事过来了。她是很懂心理学的。我便将这个事情向她请教。她笑着问我,是怎么回复的。当我如实说出来时,她更是笑得不停,她说,“你又掉到你崽的坑里去了。”
她反问我:“你想,你崽把测试结果告诉你是什么心理?是想得到你的说教吗?反社会人格?抑郁情绪?你是不是内心有担心?你是不是也认为这个是负面的?”随后,她告诉我,青春期的反社会人格,其实只是叛逆,一些社会领袖和精英都有这个特质,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抑郁就更正常了。”
听她一番话,我顿时明白,原来有着固化思维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我首先在心里认同了儿子的测试结果是“不好的”。所以,儿子回复说“好咯,好咯,希望以后能变好。”也就是他也不认可当前的自己。
我一些单向的固化的思维和认知导致了我的行为,当孩子不能达到自己预期时,就会有担心和恐惧,就会想着去劝说孩子。儿子后快就结束了聊天,我们也无法再继续。我的一番看似很有道理的话语,其实不仅没有启发孩子,反而将孩子推远了。
而儿子的第二句话表明了他当时的真实心理,“我的心理健康程度还是中等偏上的。”儿子其实并没有我那么担心。
就像刚才那一幕,儿子将结果发给我,不妨询问:你怎么看这个诊断?先去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引导孩子去洞察自己,表达情绪。要想真正的接纳和托住孩子,首先自己要有变通的思维,要腾空自己,对孩子真正做到接纳和信任,才能给对方传递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