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关于金钱带来的种种利与弊,可以说是一个亘古不朽的话题。有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对金钱开始有占有欲,四岁的时候懂得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五岁的时候知道钱可以买到更多东西。

这几年来,“啃老族”一词出现让我们开始意识到:错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对孩子的金钱观念教育。要是你家孩子主动问起“家里有多少钱”这样一个问题时,你又会怎么回答呢?这时候你的回答很可能让孩子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一个回答是“孩子,爸爸妈妈都很有钱,但是你没有钱,给你最好的是因为爸爸妈妈有能力,我们有义务抚养你长大,你长大后也有能力挣钱,到时候就要自己负责自己的开支”。

虽然这些话把孩子和自己区分开来,说明父母是有义务而不亏欠,不会一直提供经济支持,看起来好像过于理性了。
但是也为了让孩子明白有劳有获,不轻视父母的付出,将来要自食其力,同时有助于帮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富观。

许多家境优越的富二代成年后也不再有所谓生活费,家里也不要求子承父业。他们没有选择当纨绔子弟,而是自食其力开创新事业。难怪网友评价现在的富二代越来越像是创二代,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努力。

但是有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为什么啃老花钱大手大脚更像“富二代”呢?因为大部分家境普通甚至是贫寒的家长是第二个回答,“孩子,我们家有钱,你不必担心与学习无关的事物,爸爸妈妈养得起你”。

老实说,出发点没有错,认为让孩子安心读书就好也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身心不够独立、不懂得感恩,最终成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啃老巨婴。

更别提在平时许多家长哪怕超出了能力范围也会给孩子买最贵最好的东西,助长了孩子“小皇帝”的心态。

于是,在我们身边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的奇怪现象: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越来越多虚荣懒惰,更像“富二代”;家庭条件优秀的孩子越来自信勤奋,成为“创二代”。
举个例子,“国民老公”王思聪,别人开始关注王思聪不是因为他是万达少当家,而是王健林的儿子;后来,别人关注他不再是因为王健林的儿子,而是他是娱乐圈里的“纪委”;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他是王思聪。

你家的孩子和王思聪之间差的是什么?不是差一个王健林,而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教育”。金钱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守财奴,而是给他健康的价值观引导,让他对金钱有认识。小熊熊觉得和孩子谈钱不会伤感情,避而不谈和谈错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予以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