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被世人称为“千古一相”,真的是名至实归,毫无夸张之嫌,他的“利出一孔”说,历朝历代竞相沿循,且缕试不爽,虽有后人不断改革,却总脱不了管仲窠臼,尽管当今有人评说管仲的“利出一孔”是中国深陷专制而不能自出的理论根基,是“管仲陷阱”,但这只能说,后世无能,怪不得管相。
管仲能成为千古第一相,除了治国有方,齐民有术外,还有一绝窍,是常人不可比拟的。
下面请看:
管仲病危,齐桓公亲往探视。见面后,齐桓公问管仲之后,何人可治国,让管仲举荐人才,管仲举荐了五人。但五人大都已老迈,恐不能长久,于是齐桓公接着问:“易牙如何?”
管仲说“不可。”
齐桓公说:“易牙能亲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其子,难道他的忠心是可疑的?”
管仲说:“人情莫爱于子,对其子尚如此残忍,何有爱君之心。”
齐桓公又问:“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自身,也有可疑处吗?”
管仲对曰:“人情莫重于身,对其自身尚且这般残忍,还能爱君?”
齐桓公接着问:“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父母死而不归丧,是爱寡人胜于父母,这大概无可疑吧。”
管仲答曰:“人情莫亲于父母,对父母尚如此无情,又何有爱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弃千乘之贵而就君,其所欲必有过于千乘。君宜去之远之,近必乱国。”
管仲开始推荐的五人,皆治国辅政的贤臣能吏,保证了齐国的暂时安稳。后来五人相继归西,此时齐桓公忘了管仲的临终嘱咐,觉得竖刁、易牙、公子开方未必如管仲所言,就重用了三人。结果三人乘机作乱,使得齐桓公虽身死而不得宁,真应了管仲的话。
那么管仲为何能有如斯精准的识人之术呢,有什么窍门吗?
其实很简单,管仲识人,最根本的依据是普遍存在的人性,只要是人,都有相同的人性。人性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原则是高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因为法律是专门针对人性的自私自利一个面的。任何国家政府建国立制的基本依据,说穿了也是人性。管仲正是因为他深谙人性之本,所以,他才时时高悬人性之镜,来鉴视所有乔装之人,一看一个准,无一例外。
由管仲识人术,我们可以再推一步:世上之生人,只要是人,还具有人之形态,他们就都是血肉之躯,都是美丑兼存,善恶兼有的具体的人。如果有一天某人说某人是神、是圣,是干净得只会吃风屙沫、不食人间烟火的人,那么说这话的人就是反人性、反人道、反社会的小宵之徒,其背后定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