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
祝好!不知不觉,已经是五月七日,二十二岁生日前一天。而想想国内的这个时候,表妹大概正在举行婚礼吧,前几天专门为她录了一段视频。其实祝福的话不太会说,什么祝你结婚快乐,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听上去都虚假无比,为了凑满四十秒钟的定额,又多加了英文版和日文版的结婚快乐,才勉强达到要求。
时间过得真快,在我依然母胎solo时,同年龄的表妹竟已然奉子成婚。晚上走回家的时候,觉得自己莫名miserable,脆弱无比,或许是刚刚读完李安忆讲《悲惨世界》。因为不想学习,便开始看各种与学习无关的杂书,看完了《一个背叛日本的日本人》,依然在看《从一到无穷大》《12堂文学阅读课》和徐冰的《我的真文字》。
说来好笑,《我的真文字》一书是电影史课的同学借给我的,忘记了当时谈到什么,她第二天便把书借给了我。但是我一直没有打开过,甚至忘记了它的存在,直到前几日朋友问我她的书是不是在我这里,我才慢慢想起这本书。最为有意思的是,同一天,另一个借我《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室友,也问了我同样的问题,并把这本书拿了回去。她说,这要是她自己的书,送给我都没有问题,但这是她前男友送给她的书,所以她要拿回去。
昨日一天,看完了差不多三分之二,出乎意料地好读,或者说超出了我的想象。我对艺术并没有太大的了解,为数不多的了解来自于古希腊艺术,对于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可谓是一窍不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当代艺术有着偏见,似乎任何人随意摆弄出些什么,都可以冠之艺术品的称号。如此滥用。既然对作品无法欣赏,自然也就无从对创造这些艺术的人产生兴趣,而徐冰就是其中之一。他写他对于文字的体验,与艺术不同。艺术品是需要现场感的,现场感越好的作品,拍照影像反而一般,所以但凡有人说自己去了他的艺术展时,总是会感觉多一点亲切。而文字却与艺术品截然不同,一旦成形,无论是印刷在何处,都对于其内容的展示没有影响。
先前读《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时,作者写道,如果你觉得是隐喻,那么它就是。不要觉得你会想太多,因为作家在创作这一段时所想到的东西,比你花几分钟的体验要多得多,你能够想到的,他自然也能够想到。我从小就怕自己解读过度,但徐冰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原来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想的东西比我们所看的要多得多。
实际上,这件作品并非谈911事件本身,而是在探讨精神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关系。到底什么事更永恒,更强大的?今天的人类需要认真、平静地重新思考那些已经变得生疏,确实最基本且重要的命题——什么是需要崇尚和追求的?什么是真正地力量?宗教在哪?不同教义、族群共存于相互尊重的原点在哪?这不是抽象的、玄奥的、学者式的命题,而是与每一个人活着相关联的,最基本的事情,否则人类还会出现更大的麻烦。
真是有意思呀!他的《天书》同样有意思。
祝一切都好!
五月七日 二零一九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