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柳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柳作为一种固定的物象来表情达意。这是因为:柳树遍地可寻,无论是形象,还是色彩、姿态,甚至柳的音调都引起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触,于是诗人将柳作为一种定型旨意的物象引入诗中。或以它表达与亲人分别时的离别之情;或以它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或以它寄托自己对青春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之情。本文拟就柳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诗歌中的地位、咏柳诗的类型等方面来探讨柳这样一种客观物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的。
一.柳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诗歌中的地位
柳,从声音上看,与“留”谐音,表留念之意。因此,古代的人在与亲人分别时常折柳相送,以表示分别后相互思念。诗人在诗歌中常摄取这种镜头,加以描绘。乐府《横吹曲词、折柳歌词”有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跌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古道旁杨柳依依,一对恋人难舍难分,男的将去远方,女的相送。忽然,男的转身上马,挥鞭欲去,可看见马旁哭泣的女郎,手中之鞭一下子停住了,伸手折了一枝拂到肩上的柳条,双手郑重的送给女郎。女郎接过柳条,两眼望着郎君,像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但欲语还休,只是轻轻吐出一个词“保重”。男的挥鞭击马,飞驰而去。女郎手中走的柳已不是遍地可寻的一般柳枝了,它是郎君留给她的一颗心、一片情。姑娘看见柳,似乎看见郎君向自己表白:此去千里万里,我永远留念你、永远想着你,但愿你也常想着我。柳是海誓山盟,柳是情爱的象征。
柳,从形象上看,长条依依、柔叶细细,犹如别情依依的女子。因此,古代诗人常把柳当作女子来写。如苏轼《水龙吟.杨花词》:“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以柔嫩的柳叶写思妇百结的柔肠和刻骨的相思。又如吴文英《风入松》:“楼前绿暗分携处,一丝柳,一寸柔情。”写出了离别时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的情形。再如史嶲之《念奴娇.垂杨》云:“垂杨得地,在楼台侧畔,无人攀折。不似津亭舟系住,只盼客愁离别。丝过摇金,带铺新翠,雅称莺调舌。芳宴相映,最宜斜挂残阳。 却得连日春寒,未教轻滚,一片庭前雪。应恨张郎今老去,难比风流时节。醉眼浑醒,愁眉都展,舞困腰肢怯。有时微笑,把伊婠过双结。”此诗描绘的是春寒之柳,实际上是写一个曾经“学舞度芳年”,后容颜已衰,不再被人疼爱的柔弱女子形象。柳丝垂地,过往行人,视而不见,“无人攀折。”女子虽多情,奈何郎去不返,哪里还眷恋她呢。柔肠寸断的女子,因无人理解,只是一个人默默地吞食生活的苦果。“愁眉都展。”万愁千恨,展于眉梢,可不能引起别人的同情,难道不像风中之“垂柳”吗?
柳,从色彩上看,绿,象征着青春、生命、爱情、希望、一切美好的东西。因此,古代诗人常在诗中赞美柳。如宋周密《声声慢.柳花》云:‘燕泥沾粉,鱼浪吹香,芳堤千里新晴,静惹游丝,花边袅袅扶春......堪爱处,是扑帘娇嫩,随马轻盈。”此诗把柳放在春天——这一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描绘。柳,作为春天的使者,会给人美好的憧憬。“静惹游丝,花边袅袅扶春。”随风轻盈、万絮飘伍的柳丝和红花绿叶一样扶着款款而来的春天,扶着一个金色的希望。这一幅景象显得多么美好、多么和谐。“扑帘娇嫩,随马轻盈。”柳丝拂动窗帘,少女看着平野上随马轻盈的少年,怎不芳心萌动呢!她把自己的一颗未沾染尘俗沙粒的芳心已付给那白马王子。对礼法的蔑视、冲破束缚情欲的封建礼教枷锁,这样的柳不是爱情的象征吗?
二.咏柳诗的的类型
1.伤离伤别的柳
诗人在古代诗歌中描写得最多的是伤离伤别的柳,描绘这类柳大都离不开别离之情。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远行在外的人们,对亲人非常思念,虽然写成信件,但没有今天专门的邮局传递书信,亲人也不能在短时间里知道外行人的情况。如果人们在外远行遇到什么灾难,也不能借助今天的电话告诉亲人。因此,远行人在与亲人分别时常常是泪流满面,十分伤怀。物也有情,柳就成了人们的朋友,为人们承担一份忧愁。《诗经.采薇》篇开了描绘别离之柳诗的先河。其诗最后四句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征人在归途中看到雪花飘飘,寒气扑面。孤单单一人在路上,不由得想起昔日离开家时,正是春风徐拂、百花盛开的季节。陌上杨柳依依,一步一回头看那站在山岗上频频招手的妻子,真不想离家远行呀!怎奈军令如山,为履行一个军人服从命令的职责,为消灭侵犯家乡的猃狁,还是只得告别亲人,去过那“无室无家”的战争生活。这几句诗虽是描绘离别之情,但其中蕴藏着一种反战思想,表现了人们对频繁战争的厌恶,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到了元代的王实甫,更是将这种系人情怀的柳的感觉发展到了极致。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埋怨柳枝不能牵扯住自己的爱人,从而发出“柳丝长,玉騣(是张君瑞骑的马)难系”的叹息。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也是将离别置于杨柳依依的环境之中,以春天的生机反村离别的难堪,从而成为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其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描绘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在刚下过雨的早晨,柳枝去掉轻尘,好像换了新装一样。对此美景,与友人分别的王维更觉伤怀。好友分别,何时再逢?况且友人去的地方是远离京城的阳关外。于是王维只得举起酒杯,为友人驱寒、为友人壮胆。别前的话已经是说了很多,现在就要分手远行,在这个值得记忆的时刻,节序正宜,环境正好。但诗人心里是不畅快的。此诗的描写与一般的送别诗极力渲染分别时的情景惨重很有不同,诗人的感情是真挚的。在最后的两句诗里,诗人用亲切的体贴人心的情感来感动友人。“渭城话别”所造的意境感染力经久不衰,是因为诗中写出了别离人中最深长的那一部分。“青青柳色”在诗中起了反村作用,与友人所去的绝域形成鲜明对比,真正写出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情景。
柳永的《雨霖令》对于柳的描绘读起来更能动人。作者通过景和情的浓重描写,编织了一个充满离情别绪的”秋色的网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以柳色、月色、晓风烘托别情的名句。船已在中流,旅人的酒气渐消,忽然清醒过来,刚才迷迷糊糊的温柔梦境仿佛还在眼前,船窗外一阵寒风扑人而来。定神一看,原来船已在缓缓划行,沿岸一带尽是萧疏的杨柳,远处微微出现鱼肚的白色,残月在天,清光如水。。。。。。读到这几句诗,我们一定会想到《西厢记》那场惊梦的描绘。当张生怀着“离恨重叠,破题儿第一夜”的心情,在草桥店一梦醒来的时候,推门一望,“只见一天露气,满地霜华,晓星初上,残月犹明。”王实甫的用笔,同柳永这两句就像同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在船中,一个在岸上而已。柳词所造的意境还要深远,给人的凄凉之感还要重。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女友分别时的悲凉的心态,寄情于景,做到了水乳交融。
2.柔肠寸断的柳
由于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女子根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女子的命运就像柳絮一样,随风飘零,无所归依。因此,诗人在诗歌中描绘柳的诗句读起来会给人一种柔肠寸断的感觉,这类诗虽描写柳,但其中包含的意思则是妇女一腔血泪的控诉。我们试看韩翊的《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昔日依依今在否?纵使垂条似旧时,也应攀折他人手。”通过对词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此诗所写的内容。被遗弃的妇人,看见春天到来,想起昔日郎君送自己柳枝的情景。斗转星移,人间沧海桑田,青青柳枝也许不复存在。“纵使垂条似旧时,也应攀折他人手。”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纵然柳条依旧,然人心已变,送柳的对象也就不是自己了。自己对郎君的一片真情,常常的思念,赢得的是“攀折他人手”的结局。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女主人公用破碎的心铸出来的。如果哪个读完这首词不泪如雨下?那我敢肯定他缺少一颗真心,缺乏对人生社会的思索。
我们读完苏东坡的《水龙吟》,心里会比读《章台柳》的感受更深。其词云:“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此词虽然写杨柳,但实际上写的是人。“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词人把杨花人格化,想象成一位闺中少妇。在暮春的天气里,她因思念远人而柔肠萦结。因天气倦人而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位少妇正在入梦,梦见自己去找寻夫婿,不料还在途中,就给可厌的黄莺儿吵醒了。“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如果柳絮可以代表春天,看起来,春天的气息三分之二已经变成尘土,剩下的三分之一又变成流水,一去不回了。春无踪影,表示少妇希望的破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思妇和游子的眼泪,如同飘落的柳絮一样,纷纷扬扬,无穷无尽;真是陌上闺中,无所不在。漫天盖地的眼泪,葬送了大好春光,岂不悲哉?此词与《章台柳》不同,《章台柳》是一首写弃妇之词,此词是写闺房相思之词,注入了作者本人的真情实感,读起来才觉得字字幽怨,催人泪下。
3.寄寓青春、生命与希望的柳
古代诗人由于生活上的挫折或其他方面的失意,常常产生青春不再,时光难留的感伤情绪。看到秀色葱茏,充满无限生机的柳树,于是失意、希望一齐涌上心头,交织铸成了诗歌中柳的意象。王昌龄《闺怨》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闲得无聊,终日梳妆打扮、描眉施粉的少妇在闺房里是感觉不到愁的。但登上高楼,看见杨柳发青,正是欢乐的季节,可是丈夫未在身旁,于是意识到生活的孤寂,希望丈夫快点回到身边。从少妇的后悔中,我们可以发现她心中对一种美好生活的期望,那就是夫妻双双一起享受大好春光,一起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才不辜负青春年华,才算是人间的至乐生活。“杨柳色。”那绿意、那生机,既是对少妇珍惜青春的暗示,又是对少妇争取幸福的鞭策。
王之涣的《凉州词》描绘的又是另一种寄托希望的柳,其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杨柳,既是《折杨柳》曲子,又是美好春光的象征。这首诗写的是远在塞外的戍边士兵由于思念自己的家乡,用羌笛吹出那悲愁交织,忧戚撼心的《折杨柳》曲子。在阵阵笛声中,他们仿佛回到了春风徐拂、柳絮轻飘的江南故乡。柳是他们的希望,柳给他们孤寂、令人窒息的生活描绘出了一线曙光。
我们如果读了贺知章的《咏柳》诗后,会觉得此诗与前两首诗迥然不同。其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高高的柳树,像碧玉雕琢的一般,郁郁葱葱;万条枝条,又像绿丝带似的低垂下来随风飘拂。柳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在春寒料峭的时节里顽强生活。人何尝不是这样?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虽活得艰难,但毫无畏难情绪。只是一味地执着追求,向既定目标奋进、奋进。而这,正体现了与这柳色春意相吻合的积极向上的盛唐精神。
综上所述,我认为,柳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柳已被世人人格化,被当作具有多重意义的意象来写。柳是情爱的象征,柳是生命的象征,柳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1991.3.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