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88625/11567ef8aee9588f.jpeg)
《幸福的方法》第二章,作者提出了一个幸福的汉堡模型,之所以叫“汉堡模型”,是因为这个模型源自于作者对于“狂吃汉堡是否能够感到幸福”这一命题的思考。
人生百态,不同的人对于“幸福”这个词都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歌中所唱:“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在这个模型中,作者将人们对于幸福的不同理解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是:
- 忙碌奔波型:这类幸福观就是前文所述那种将某一目标的达成视为获得幸福标志的态度;
- 享乐主义型:这类幸福观则是将感官享乐视为幸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快意人生;
- 虚无主义型:这类幸福观则认为世间没有幸福可言,无论现在与未来,都是虚无;
- 感悟幸福型:这种作者所称的理性汉堡,则是指无论当下还是未来,都能获得持久的幸福感。
当我们在谈论“幸福”时,你所说的“幸福”,指的是哪一种呢?
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两个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堪称泰斗级的人物,一位是马丁·塞利格曼博士,一位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前者是美国积极心理学派的开创者,曾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著有《真实的幸福》等系列畅销书(已由湛庐文化出版了汉译版),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有深远的影响,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心理学家;后者则是“心流”概念的创始人,毕生致力于“巅峰体验”研究,著有《当下的幸福:我们并非不快乐》(已由中信出版了汉译版),专门阐述如何创造和把握心流体验。有兴趣的朋友,墙裂推荐将他们的著作找来看看。
作者在分析四种幸福模型时,这样评价:
“忙碌奔波型”的错误观念在于,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享乐主义型”则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虚无主义型”同时放弃了过程和结果,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了。“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我是70年代人。我这一代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一不留神,就成了“忙碌奔波型”。
后来,进入叛逆期,又恰逢改革开放文化冲击,忽然一夜间心智大反转,挂在嘴边的口号是:“不让青春留白!”只是为了“不让青春留白”,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敢尝试,一不留神,又难免陷入“享乐主义型”。
再后来,悠悠岁月走过,起起伏伏经过,总在唱起“再回首”,向前看,年少时的壮志已消磨殆尽,向后看,年轻人一出校门已站在自己打拼十几年才拼得的起点线上。不免唏嘘之余,又陷入“虚无主义型”。
这时,我们说,理想的幸福模型是未来有意义,当下有快乐,可能吗?
其实,在此时,既经历过多舛人生,酸甜苦辣咸尝遍;又年富力强,还有数十年拼搏时间;既因数十年尝试终于知道什么是“意义”,又因数十年努力终于熟练掌握了“努力”的技巧,体悟“真实的幸福”,恰逢其时。
到这个年龄,当我们再说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时,这里的“苦”,不过是世人约定俗成一般称谓为“苦”的那件事情而已,于自己则可能乐在其中;
到这个年龄,当我们再说起“知足常乐”、“活在当下”时,我们所说的“乐”,则未必只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而更多的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能于当下的平常生活中体验与品味“乐”;
到这个年龄,当我们说起“放下执著”、“了无牵挂”时,说的不一定是“了无生趣”,而只是不被外物、人言、标签、感官刺激所奴役,因为不被奴役,所以可以按自己的心愿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苦乐平常事,得失自有缘。
不因未来得失的忧虑而在当下纠结,才能发现当下的快乐;
不因当下艰难的跋涉而对未来失望,才能创造未来的意义。
如此,便是“感悟幸福”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