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出差上海,抽空和表弟见了一面,约在我住的酒店,他一大早就过来,陪我吃完早饭,我们出门找个地方逛逛,又去了老上海的法租界,看得出弟弟很喜欢这里。上海的冬也很冷,不过那天有太阳,透过高高的梧桐树疏疏朗朗地照着地面,我们漫步在复兴西路,经过法国领事馆,上海图书馆,各种老洋房,路过一家网红咖啡店,进去要了两杯拿铁,享受着冬日难得的悠闲。
半天的光阴,基本上都是弟弟在说,我在听,偶而插两句话,也就是这半天,彻底改变了我看他的眼光,之前总觉得他还是个小孩儿,一直读下去无非就是不想那么快地参加工作,多享受几年读书生活,可半天的交流,让我觉得他瞬间长成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有志青年,让我几多欣喜几多期望!
弟弟告诉我他还想继续读下去,再有一年博士结业就可以读博士后,明年如果疫情没那么严重他可以公费出国留学,日本或者英国,到他们这个专业最顶尖的国家交流,博士后就可以拿工资了,毕业就能落上海户口,对未来的生活,他充满憧憬,目标坚定。,现在,他管着学校四个实验室,哪个研究生要用都要先和他申请,在我看来,这是导师对他极大的信任和托付。
弟弟出生在农村,父母全年务农,勤劳努力,年轻时拼命地干活,不分昼夜,不知劳累,不顾身体,弟弟小时候特别调皮,让姑姑姑父很是头疼,初中时在全村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坚持送他去市里的私立初中,后来弟弟考上我们最好的重点高中,高考的时候勉强过了录取线上了一本一个普通专业,上了大学,他反而更爱学习了,每天的学习强度不亚于当年高考,大一升大二的时候以全年级前几名的成绩轻松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听说他的同学爸爸拿了20万去疏通关系想给孩子转专业都没办成,我当时就说你的努力给你父母省了20万。
再后来姑姑姑父就希望他留在青岛,开始张罗给他买房,好在在房价大涨之前买了套小户型,也算对他有个交待,这会儿就希望他尽快参加工作,早点赚钱,可弟弟想继续读下去,我很支持,因为平台不一样,学历上一层,你交往层次就上一层,圈子就大一圈,如果你没去过那个层次,你永远都会以为世界都像你看到的那样,实际上世界很大,你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没走出去而已。
弟弟自己去上海提前做了功课,最后如愿以偿跟到自己向往的导师,硕博连读,他的导师去年评上了院士,证明他当时的选择是有多准确。
弟弟对我很尊重,常说我对他的帮助很大,有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其实真的有些恭维我了。从小我是家里的老大,成绩也不错,那会儿没有课外补习班也没有家教,所以一到寒暑假经常有亲戚朋友会把孩子送过来让我帮着辅导一下,我也会认真得备课去教一下弟弟妹妹们,可是教的过程我就会发现每个人对学习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很认真,会动脑,跟着你的思路走;有的一点不想动脑,纯粹为了应付,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很容易看出,产生了极大的两极分化,也就是我说的如今大家的圈子已经不同。
弟弟常说他并不聪明,当年有些数学题甚至都是背下来的,那我可以理解为“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去年和暄去上海迪士尼玩,弟弟全程陪同,那天我们是从早上五点玩到晚上十点园区关门,真是累瘫了,我的行走步数人生首次突破25000步,回酒店后我真是连洗漱的力气都没有就和暄一起睡了,可第二天我才知道弟弟竟然回了学校之后又去实验室做的实验,写的报告,第二天早上他又是完成了实验数据才来找的我们,当时我诧异得不行,我一直感觉自己就很努力了,可比起弟弟来真差得很远。
因为工作原因,今年出差考察了很多优质项目,每每参观成功的企业,我总想去探究对方领导人成功的深层次原因。其实中国国情,当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大多数人的起点是相似的,目前社会上成功人士基本上集中60年代人群,70年代占到三分之一,而60年代的这部分人你细究下去基本上都是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届的大学生,70年代成功人士基本上是响当当的名牌大学本科生,75年后的大部分是研究生,这样就可以看出学历还是很重要的,这里面隐藏了很多的人脉资源和平台,就像7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同学圈都在各省部级任厅部级干部,政法大学的都是公检法系统的,这就是圈子,如果你和这个学校没有关系,你就永远进不了这个圈子。这也是呼应了我的文题“知识改变命运”。其实社会很公平,它总会给你一个途径让你进入上层平台,或学历,或努力,或家庭背景,或贵人相助,就看你能抓住哪个,如果都没有,那你就要安于平庸,不要再去羡慕别人能享受社会上优质的吃住行、教育医疗资源,任何时候,付出总会和你获得是相平衡的。
有人说,“我花了十六年才有机会和你们在同一个城市喝咖啡”,这话听起来很酸楚,其实不然,因为你在学习的时候大家都在学习,并没有付出额外的辛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