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林徽因。
民国时代的才女不止林徽因一个,还有大名鼎鼎的张爱玲、蒋碧薇、萧红等等,这些人都无愧“才女”之称,她们既有着足够的智慧和才情,又有着足够的天赋和聪慧,但她们在人生的爱中,都变傻都被伤,而林徽因在感情上的处理,是民国才女中的异类,她像流水,灵活柔软地避开了执着的锋利,在那个年代特有的风花雪月的迷阵中,全身而退。
林徽因和三位优秀的男性有过感情纠葛。
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是和徐志摩的剑桥情缘。徐志摩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是1920年9月24日,在伦敦,当时徐志摩24岁,已经是3岁儿子的父亲,而林徽因是16岁,一个纯洁而又有才情的少女。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在徐志摩的老家海宁度过童年,所以两人算是他乡遇故知,都是性情中人,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而这对年轻人,虽然有八岁之别,却是有着太多的共同语言,特别是徐志摩,更是焕发出跟张幼仪在一起时所无法有的沟通、激情和快乐。和丈夫生活在一起的温顺的张幼仪无奈而忧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和林徽因频繁通信,直至徐志摩不顾张幼仪怀有身孕提出离婚。
而林徽因终是理智地拒绝了浪漫的徐志摩。因为她和徐志摩的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爱,她实在是承受不起这种爱带来的沉重。
更何况,林徽因是名门之后,而徐志摩离婚,还有孩子,如果嫁给徐志摩,那林徽因不就等于是填房了吗?不管社会上是否会取笑,单是这一点林徽因就不愿意接受的。因为林徽因的母亲是她爸的妾,她一直都在意母亲的身份,即使父亲和祖父都宠爱她,她仍是看到母亲做“小”的失意。像林徽因那么骄傲那么聪明那么早慧的女孩,她会没有顾虑吗?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林徽因和父亲结束了一年多的欧洲游学回到北京时,梁启超派梁思成专门拜访了林徽因,从此,梁思成开始了对林徽因的追求。
虽然梁思成比起徐志摩少了些浪漫温柔,但多了一份踏实稳重。不仅仅是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而且两人年龄相仿,梁思成又出身高贵清白,所以两人在一起,更是相处得轻松愉快,而不必有任何的负罪感和沉重的忧愁。
所以18岁的林徽因,冷静地抉择了自己爱的方向。等到徐志摩1922年10月15日回国,他的头上就炸响了晴天霹雳:林徽因和梁启超的大公子将结为秦晋之好。
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爱情的徐志摩,为了林徽因而不惜与原配张幼仪离婚。之后,为追随林徽因而回国,却不曾想,自己的心上人却要成为别人的妻子!他不甘心,他还是想要挽回林徽因。
恩师梁启超写信劝他:“真爱固然神圣,但可遇不可求,不可勉强。”而徐志摩即刻给恩师回复了一封慷慨陈词的信:“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渡耳……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梁启超看到学生徐志摩坚定的态度,心里一直担心林徽因和徐志摩旧情复燃,会伤害到梁思成的感情,也伤害到梁家的面子。
结果是梁思成遭遇了车祸。歪打正着检验了林徽因对梁思成的感情。梁思成做了三次手术,在此期间,林徽因一直在照顾他,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两人不免有频繁的亲密接触,林徽因也因此看清了自己的心,她不想再跟梁思成分开。
虽然这么做,对不起一往情深的徐志摩,但她必须做出一个让大部分人满意、顾全大局、损失最小的选择。如此决定之后,她跟徐志摩的相处是坦然的。他们一直都是好朋友。
当她知道徐志摩坠机而亡,她的悲痛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好朋友:发乎情 止乎礼。真爱无悔,付出过、拥有过、便是爱的慈悲。
192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订婚,次年3月结婚。一切尘埃落地。
而梁思成在婚前曾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他:“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她果然用一生的相濡以沫给出了答案。
而在林徽因的一生中,在她和梁思成结婚之后,还出现了一个非常出名的追求者金岳霖。只是,林徽因始终恪守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她爱着丈夫和一双儿女,不做有辱于家庭门风的事情。
婚前,林徽因就能冷静地拒绝多情浪漫的诗人,婚后,有丈夫有儿女,又怎会放纵自己与逻辑学家的感情呢?
林徽因的感情,始终是保持着理智,坚持着原则和底线,还有着她自己的空间,所以在风花雪月的迷阵中,她能够做到全身而退……
写于2022年6月6日 文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