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门窗,大有越下越大之势。雨润大地,放佛能听到万物复苏的声音,又放佛看到了天明时春归大地的情景。此情此景,按捺不住心中的骚动,油然想起一个人来。一位老人,70多岁,几个月前突然地离开了,没有能再次等到即将到来的春天。
老人,姓李,一生生育孩子七八个,怎奈生活条件恶劣,都先后夭折了;媳妇亦禁受不住打击,早逝。从此,除了一个侄子偶尔过问一下,就孤独一人过活。然而生活的不幸没有打趴下他,却开端了波澜壮阔的余生。
八十年代末,改革之风吹到了我们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能在盐碱地上提高产量,填饱肚子,人们起早贪黑,奋天斗地。当时老人仍在壮年,他的地与我家的地相邻,在地里干活时经常相见,所以自己从小就对他熟悉。亲眼见证了老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历程。最开始是用一辆独轮车,推粪运肥,改造土壤,即使在烈日当头的三伏天,也不肯多休息;收庄稼时,十几里的路程,也全凭脚力。就这样,在老人身上迸发出一股不服输的精气神,你们能干的我也能干,而且能干的更好。不仅把盐碱地改造成了高产田,是庄稼长得最好的几家之一;而且把地收拾的最干净,杂草不生。但这仍然不能满足他的心,凭一己之力喂养着一头牛。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要知道一年四季的每一天,牛都是要吃草料的,一个人的地,那里能够产出那么多饲料呢!在那家家养牛的时段里,为了储存饲料,付出的艰辛劳动可想而知。虽然牛有点瘦弱,赶着下地干活足够了,再有,生下的小牛犊也是一笔可观收入。
慢慢地人们填饱了肚子,政府号召人们搞蔬菜大棚,老人是几个敢于尝试的人之一。他把作为半个家当的牛卖了,又贷了款,日夜奋战,不久就把大棚搞起来了。开始种一些当地的蔬菜:黄瓜、豆角、韭菜等类,也产生了一些效益。看到有利可图,周围的大棚如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竞争激烈了,当地市场有限,远方的市场又没有打通,只好变换菜品。老人率先引进了香菇、草菇等新鲜品种,又一次走到队伍的最前面。人们的跟风从众是不可避免的,不仅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反而在相互竞争和挤压下,不出多长时间大棚就逐渐自我消失了,老人的大棚自然也不列外。创业的失败,不仅把余财消耗殆尽了,而且还让老人欠了银行一笔贷款。这是一次重大打击,这一打击对老人影响巨大,虽然仍种着地,可是光景不如以前了。人变得越发精瘦黝黑,话也少了,只是显得两眼更加炯炯有神。
进入了21世纪,政府再号召人们种枣树,老人失去了积极性,仿佛早就看透了绝大部分人要失败的结局一样。老人专心致志地养起了羊,从两只到五只,不出几年时间,扩大到了几十只。在大部分人都对银行贷款百般抵懒的情况下,老人慢慢把贷款还清,又逐渐地积累了一笔可变现的财富。天有不测风云,好日子总是短暂的,农村突然间成了偷盗猖獗之地。先是各家养在田间地头的树被一夜之间偷伐了,后来各家的猪牛羊也被盯上了。老人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几年的心血一下被抽干了大半。在那还甚是落后的时间段发生的案件,至今还没有破案。我想,即使现在老人去了另一个世界,也不能放下这一段往事吧,虽然生前再也没有听他谈起。
再后来,老人体力大不如从前,又开始养兔子,以维持生活。慢慢的,兔子也养不动了,就看到他养了一只狗,与己为伴,而且把捡废品当做了每天的主要事情。晚景的凄凉就这样慢慢来到了。据说村里准备给他申请低保,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坚持说村里有人比他更需要。不知他度日如何,我想,总是可以果腹的。有一天,我正好在老家,却亲眼见到他在大路上叹息的无力感。原来是他养的狗误食鼠药,正在作最后的挣扎。我说,你快点带狗去兽医站给它打一针解药,他却只是在一边,一遍又一遍的说着:完了,这下是彻底完了。自己心中一颤,莫名有一种怒其不争之感:难道人就是这样吗?再强壮也禁不住命运的折磨,禁不住岁月的无情?
知道老人逝去是在春节回家期间。在春节前一个多月,我回家时,还看到他在村里到处逛,忙于捡废品,因此对他的辞世很是吃惊。进一步了解后,对他的辞世经过更是吃惊。话说他故去半月前,时令是寒冬腊月,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很少生病的他患了感冒。过了几天仍不见好,侄儿给他点上了炉子,挂上点滴,没有两天就好得差不多了。这一天,阳光颇好,屋中仍然点着炉子,他就热的有点受不了,豪放的感觉来了,就要敞开怀来凉一凉,这一凉不要紧,造成了病情的急转直下,就再也没有下炕,直到一命呜呼,令人唏嘘不已。人没了,悄无声息,连死都好像让人拿来嘲笑的。不知再过几年,几十年,还会有几个人记住他。没有哭声,没有喇叭声,一抔黄土埋着一捧骨灰。老人与我非亲非故,自己只是冷眼看到了这些事情,如今他去了,自己却很难受。
一段时间以来,常常自我感叹,年龄对一个人真是一个奇怪的存在,过了某一个时间点,比如30岁,不论你是准备好了,还是没有准备好,生老病死的事情就要时时面对。亲朋故旧不知是谁,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就离自己远去了。即使你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这一次次的打击中,也逐渐看淡了生与死,惟愿他们的精神不灭,永流传。
想到了老人,想到了关汉卿的一句话: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颗铜豌豆。又想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在我心中,老人应该就是这样的人,不能忘,也不敢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