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752657/65cee91dd917cef8.jpg)
《寄邹谦之书 其三》写于1526年,距离阳明先生离世还有两年时间。
邹谦之是先生的弟子。当年宁王造反的时候,阳明先生的夫人为了支持他,把屋子周围的柴火堆起来,说先生战败的话,她就自焚。邹谦之作为弟子与先生战斗在一起,他把自己的夫人接来,和先生的夫人住在一起,以此激励自己。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师生关系的紧密。
我们在开篇就能看到阳明先生对学生的赞叹,说他的“论语”讲得“明白痛快,足以发朱注之所未及。”令人洞察到生身立命之源。
阳明先生对邹谦之的赞叹,其实是为了和当时的其他人做对比。因为当时很多人有“雕饰”之心,而邹谦之却能整严精确,直接抒胸中所见。这是阳明先生最倡导的“诚”!
良知是如此的简易,不管圣愚,一提便醒,人人都可以达到良知的境地,只是人们没有能够用诚心实意的功夫。
先生说“未足以尽道者,只是未尝实见得耳”,没有真正去抵达自己的良知。
阳明先生再次提到“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呢”,这是非常激烈的语气。这就是之前说的“一件事”,异曲同工。
在先生看来,我们真知就够了,因为真知后,必定会真行。致良知包含了所有的一切,事业的成功、人生的圆满......
文中的最后,阳明先生提到“后世大患”。一定要在纷繁复杂的事情中回到原点、回到本质,回到一,做到忠、孝。先生给出对症之药——
诚心实意,返朴还淳。
“简”和“朴”是本文最重要的两个字。
这个世界所有的事情,要讲到根本和本质的话,都应该是简洁和朴实的!我们也见证过很多有成就的人,他们说话言简意赅,甚至他们的办公环境、家居环境也都很简洁。因为有了这份由里到外的简洁,就会让他们在面对事情的第一时间,总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简来自于心的纯粹。
先生说很多人以虚文为美,现在却到了归真的时候。《道德经》也有讲“复归于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朴”也就是告诫我们要告别花花草草,枝枝叶叶,回到本真。
“花之千叶者无实”,这也是阳明先生讲过的。
良知是阴阳的平衡,良知是根,有了根就能得以平衡,散发枝叶,成就事业。
舒展的人生、真实的人生、庄严的人生,是我们致良知的最终圆满。
网友评论